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国家安全论文 国家旅游地理杂志 国家出版总署期刊查询 国家论文网 国家一级刊物 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国家政治小论文800字 国家图书馆论文查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期刊 国家正规教育刊物 国家美术杂志社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订阅

国家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批判和确立中:列宁国家理论形成的内在逻辑一以《国家和革命》文本为中心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国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3

批判和确立中:列宁国家理论形成的内在逻辑一以《国家和革命》文本为中心,该文是国家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国家与革命》和列宁和内在逻辑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作者简介〕栗智宽(1995-),男,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国际共运史研究;俞敏(1982-),女,湖北武汉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

〔摘 要〕在批判与确立中阐释科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写作方法.十月革命前夕,列宁针对"机会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的错误思潮,通过批判"机会主义者"保守的国家观,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原貌;通过确立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具体任务,阐释了"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多重作用.列宁在批判与确立的过程中,结合俄国实际,完成了《国家与革命》一书,建构起了其国家理论的内在逻辑.明晰这一理论形成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列宁国家理论的具体内容,也有助于在新时代进一步科学地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列宁;国家理论;十月革命;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A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18)02-0017-06

列宁国家理论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背景下,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阐述的研读并结合俄国实际情况,在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一理论不仅直接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还为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对列宁国家理论的认识上存在诸多分歧,所得出的结论也时有偏颇.客观、全面地对列宁国家理论进行解读,关键要从列宁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揭示这一理论形成的内在逻辑.

一、批判与确立的缘由及列宁国家理论形成的基本逻辑路径

1.批判与确立的缘由:"机会主义者"妄图将国际共运引向歧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步入新阶段的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层面开始推行社会保险法案,扩大劳动保护覆盖范围;在政治层面出台多项"政治"的改良措施,进一步扩大普选权.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一系列新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中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他们不仅对社会发展形势进行错误的解读,还歪曲、裁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论述,在国家问题上倒向了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立场,表现出"保守"的特点."机会主义者"错误思潮形成的逻辑进路是:发生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虽以失败告终,工人运动亦随即转入和平时期,但无产阶级在这一运动中发挥的巨大能量已然震慑各国资产阶级.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做出诸多改变,就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妥协".特别是在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已主动调整"国家机器",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姿态,这使无产阶级能够通过"和平且合法"的方式,以"议会斗争"为载体来实现经济利益要求和政治诉求.再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使战争机器正常运转,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再次凸显,资产阶级必将再次"缓和"阶级矛盾,进一步与无产阶级"妥协".

基于错误的现实视阈和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庸俗化处理,在荒谬逻辑进路的引领下,机会主义派别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思潮就此形成,其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国家"这一根本概念定义为"阶级调和的机关",否认在帝国主义时代进行阶级斗争的意义;第二,鼓吹资产阶级国家可以"自行消亡",且"国家官僚必不可少";第三,在实现政权更替的问题上,主张改良"旧的国家机器",在资本主义框架下通过"和平且合法"的途径"过渡"政权.至此,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全面失守.

2.批判与确立的内核:列宁国家理论形成的基本逻辑路径

如上所述,第二国际中的机会主义派别不断壮大,他们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进行庸俗化处理,站在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片面地、抽象地论述国家问题.在西欧,更有甚者在资产阶级政论家保卫"民族国家"这一意识形态的诱导下,带领社会党与工人群众加入到了帝国主义国家"保卫者"的行列,这给国际工人运动带来了极大冲击.在俄国,1917年3月爆发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工兵代表苏维埃在无产阶级与革命群众的支持下宣告成立,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社会革命党人与孟什维克的支持下也宣告成立,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同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窃取了革命果实,布尔什维克党的处境本已十分艰难,再加上机会主义者的言论更是蔓延到了俄国本已存在的沙文主义,造成了广大俄国群众思想上的混乱.彼时,如果不纠正错误的思潮,不去完整、全面地复原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原貌,就不能为下一阶段无产阶级的行动提供指引,就会有失去正确方向的危险.为此,列宁指出:"如果不同´国家´问题上的机会主义偏见作斗争,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影响的斗争就无法进行."[1](P2)这一切都要求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针对俄国在历史转折的路口该向何处去、俄国群众该做些什么等问题作出科学回答.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宁强调:"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1](P1)列宁国家理论形成的逻辑路径,正是基于理论复原与实践指导这两个层面的需要.首先,列宁国家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国家问题的大量著作,他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做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研读笔记.其次,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基于对俄国内外形势的具体研判.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产生了"异化",其种种变化非但没有缓和阶级矛盾,反而是在催化革命.再次,列宁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唯物史观)展望未来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与"国家"存在职能的具体联系.与上文所述机会主义者的逻辑进路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逻辑路径迥异于机会主义者,他始终坚持全面、完整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客观、实际地运用它,这正是列宁思想一以贯之所凭借的方法基石.在国家问题上,也正因如此才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批判"机会主义者"的保守国家观,恢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原貌

1.批判"机会主义者"对帝国主义异化式压迫的误判,重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梳理列宁国家理论的形成逻辑,出发点是要明确什么才是列宁所秉承的"国家"概念,同时这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中之重.在这一问题上,列宁与"机会主义者"论战的焦点在于:国家到底是"阶级调和的机关"还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从历史维度看待这一问题,产生这样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对资本主义发展至垄断阶段后的新变化有着不同的认识."机会主义者"认为,处于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发布的"新政"是对无产阶级的"让步与妥协",无产阶级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环境会"自然地"得到改善,阶级矛盾将不再严峻.因而,他们希望无产阶级服从资产阶级的差遣,在旧式框架下,通过"和平与合法"的途径表达利益诉求.列宁则认为:"旧的执行机构,即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官吏机构,是根本不能用来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命令的."[1](P55)并进一步通过分析指出,被压迫阶级要想寻求真正的解放,必须消灭统治阶级建立的"异化"国家政权.一方面,工人运动和平时期,资产阶级发布所谓的"社会保障方案"与"权利法案"不过是在拉拢上层无产阶级,意在削弱无产阶级革命意志,使无产阶级为"旧的国家机器"服务,而所谓的"法案"是没有落实在底层工人群众身上的.另一方面,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向军事垄断的转变,各资本主义强国为进行战争,在每日耗费着大量军费的同时,还需要强有力的战略后援作为支撑,这对社会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承担维持战争机器运转任务的,在根本上还是广大无产阶级.实际上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时代的生活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倒进一步恶化,无论在社会生产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方面,受剥削状况都更加严重.在列宁的思想上,资本主义的转型升级非但没有像"机会主义者"说的那样缓和阶级矛盾,反而加剧了阶级对立,这一切都使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愈加强烈.国家的阶级性非但没有被消除,反倒进一步被放大,"机会主义者"实际上是掉入了资产阶级的陷阱.列宁对此总结道:"这样的事变进程迫使革命"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去反对国家政权,迫使革命提出这样的任务:不是去改善国家机器,而是破坏它、消灭它."[1](P29-30)此外,从理论继承的维度看,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机器只能为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服务,且其正常运转是以牺牲无产阶级的利益为前提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一理论所蕴含的国家特性中的阶级对立性,在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哥达纲领批判》等文中,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与《反杜林论》等文中多有论述,可见列宁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一思想是正确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歪曲也正是由此展开的.

既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帝国主义时代的现实又进一步证明了无产阶级想要在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机器下实现利益要求是根本没有指望的,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先决条件就是摆脱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而这又引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摆脱"旧的国家机器"已成必然,又要通过怎样的路径实现这一目标呢?

2.批判"机会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抛弃,剖析"国家消亡理论"

所谓对唯物史观的抛弃,是指"机会主义者"对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残余将自行消亡"的表述进行了裁剪和嫁接,鼓吹"自然宿命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可以通过自然方式逐渐消亡的,以此来"回避革命,甚至否定革命".为此,列宁指出了恩格斯的原意:"以一种(无产阶级的)´特殊力量´来代替另一种(资产阶级的)´特殊力量´,这样一种更替是决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的.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1](P16-17)列宁对"机会主义者"忽视资本主义国家与无产阶级国家在国家性质上的根本差别进行了批判.无产阶级国家是"国家消亡"真正的适用范畴,而资产阶级国家的消亡是需要通过外部推动力来完成的.值得指出的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建立巴黎公社是通过暴力途径实现的;俄国工人群众推翻沙皇统治也是通过暴力途径实现的.而列宁为什么在这里要加上"根据一般规律"呢?难道还有"特殊途径"吗?恰是这里表明,列宁并不是"唯暴力革命论者",他没有将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消亡的外部推动力唯一化,没有排除其他可能性,但这并不与需要外部力量推动相冲突,他批判的是迷醉于资产阶级陷阱而不自知,片面鼓吹"自行消亡"的"机会主义者".且现实是在落后的俄国,俄国无产阶级无法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那样,有条件通过与时俱进的、形式上的资产阶级议会途径表达与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工厂里全是刚从农村来的工人,更是没有组织和谈判或服从公会等级制度的传统[2](P33).因此,从俄国的现实出发,只能"根据这样的一般规律",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并在此基础之上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才能实现俄国无产阶级所希望的社会变革,无产阶级自己利益的表达与实现成为现实.

3.批判"机会主义者"对改良式变革的青睐,笃定"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改良式变革"出现在无产阶级的话语之中最早是在19世纪40年代,这是社会党奉行的"社会主义"理论所内含的核心内容.随着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转型为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机会主义者"再次主张以事关无产阶级利益的具体社会问题为切入点,走议会道路,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事实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进一步加强了资本家与"旧的国家机器"的联系,"财富"与国家政权结合的日益紧密,资本家通过在国家职能机关中充当要职或将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使资产阶级对整个国家的控制能力与保卫自身利益的能力大大加强.正如列宁所说:"目前,在任何共和国中,帝国主义和银行统治都把这两种维护和实现财富的无限权力的方法"发展"到了非常巧妙的地步."[1](P12)不通过革命途径,而是将无产阶级嵌入资本主义的"制度",这正是资产阶级自由派愿意看到的,这更有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俄国,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也曾组建过联合政府,也曾有过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实践,但在这短暂的实践过程中,在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利益进行侵犯的时候,和在借军事订货倾吞国有资产的时候,"无产阶级的代表"并没有真正为无产阶级发声."而在帕尔钦斯基先生退出内阁以后,资本家"奖赏"给他年薪12万卢布的肥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直接的收买,还是间接的收买?是政府同辛迪加结成联盟,还是"仅仅"是一种友谊关系?"[1](P12)俄国采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短暂实践足以说明,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存在是在根本上给资产阶级的利益加了一道"保护锁",国家政权往往会被用来"谋私",即便在这一政权组织中吸纳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也改变不了资产阶级权力的本质属性,其联合的结果只能是无产阶级的代表被"财富"所同化.

在各国资产阶级都在不断完善"旧的国家机器"的背景下,俄国无产阶级想要采用资产阶级的政体,通过联合执政抑或是议会斗争的方式为自己谋利益的是不现实的.因此,唯有用强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将资本家及其"财富"同国家政权剥离开来,改变资本家具有的社会地位,才能使构筑符合无产阶级利益诉求的新的利益格局成为可能.

三、明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面临的具体任务,阐释"国家"在未来社会的多重作用

1.明确"革命过渡时期"任务的历史性,阐释"建立无产阶级"的时空性

无产阶级在通过"革命"这样的"一般规律"完成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这一目标后,又该采取哪种途径实现无产阶级的经济要求与政治诉求?换言之,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否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后就宣告结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无产阶级是否还需要"国家"?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资产阶级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空窗期"作过如下表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3](P28)可见,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推翻资产阶级后的革命转变时期,是需要一定政治形式,即无产阶级来助于社会转型的.只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不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所需的无产阶级则是一个短时期内存在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政权,不是一个正式的、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政权,是"过渡"性质的政权,是非正式的、非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政权,是由有国家制度的社会向无国家制度的社会"过渡"的政权[4].

在革命过渡时期需要无产阶级这一政权组织形式,列宁是完整继承了马克思的,但在这一政权组织形式存续的时空性上,列宁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发展.列宁写道:"一个阶级的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资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1](P33)在列宁的思想上,无产阶级存在的时空性是与这一政权组织形式在特定阶段的历史任务相联系的.换言之,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是与这一时期无产阶级要实现"被剥削者多数对剥削者少数的镇压"的革命任务相适应的,而完成这一任务可能并不容易,其实际历史进程则决定了它的存续.政权的夺取并不等于革命的完全胜利,此时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虽已被打碎,但资产阶级依然存在,资产阶级所建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存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只是从纯政治的角度消灭了剥削,只是为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而阶级矛盾并未消失,在过渡时期完成镇压剥削阶级,建立新的经济结构的历史任务,运用政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过渡时期镇压剥削阶级,打击剥削者的残余势力,才为无产阶级能够建立新的经济结构创造安全与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将革命过渡时期无产阶级的所承担的使命性与其存续的时空性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掌握政权并不等于能够有效运用政权,无产阶级作为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运用它完成历史任务,就一定要有相应的组织作为有效凭借.针对这一点,列宁有着明确的表述:"一下子打碎旧的官吏机器,立刻开始建立一个新的机器来逐步取消任何官吏,这并不是空想,这是公社的经验,这是革命无产阶级当前的直接任务."[1](P46)这进一步证明,在列宁的思想上,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与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新的国家机器"是为实现社会转型的两个重要战略步骤.列宁的上述理论,把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过渡时期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2.明确"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任务的多重性,阐释"国家职能转变"的现实性

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建立新政权,并凭借"新的国家机器"在不同领域完成革命残余任务,当剥削者的反抗被镇压,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开始建立,消灭了阶级与阶级存在的条件,就会步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根据恩格斯的观点,此时"无产阶级国家残余"会逐步消亡,那么这里的"残余"指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是需要"留下"的呢?列宁在探索未来这一崭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所承担的具体职能的过程中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方面,在列宁的思想上,在高级的共产主义到来之前(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无产阶级需要自己的"新的国家机器"履行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职能,处于消亡之中的是镇压敌对势力的阶级职能.列宁谈到:"无产阶级需要国家政权,集权的强力组织,暴力组织,既是为了镇压剥削者的反抗,也是为了领导广大民众即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来"调整"社会主义经济."[1](P24)列宁接着说,"把整个国民经济组织得像邮政一样."他这里所说的"邮政"是指民众对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合理的、周密的管理[5](P70),这体现着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国家职能的变换.上层建筑的更替与变换只有在经济上得以落实与体现,才能使新建立的政权得以巩固.在苏维埃俄国建立后的实践过程中,列宁非常注重国家职能的转变问题,在俄国国内、外局势稳定后,他多次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转移工作重心,把精力放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俄国群众的生活条件等方面,不再把阶级斗争设为国家的主要矛盾,要求大力发展经济,加强社会管理.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国家形式,但决不需要那种公职人员享有特权地位的特殊的军事和官僚机构"[1](P55-56).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新的民生事业框架,不仅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还能使资产阶级赖以汲取养分的经济制度无法再生,这都需要依靠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才能实现.1918年春,在为建立和维护苏维埃政权所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告一段落后,布尔什维克党急需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而苏俄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并不稳定.显然,不依靠强有力的新的国家机器,很难完成社会治理和发展经济的任务.不可否认,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在执政过程中加强了国家机器,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消亡论"来进行实践,但这一"新的国家机器"从其归属、运行方式、具体职能上,已与"旧的国家机器"严格划分了界限,对保卫、发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一点看,也正体现了列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另一方面,列宁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需要自己的新式国家机器来保卫"资产阶级权利".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已被符合无产阶级利益要求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替代,但仅凭生产资料公有制"还不能消除分配方面的缺点和´资产阶级权利´的不平等,只要产品´按劳动´分配,´资产阶级权利´就会继续通行".在列宁的思想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剥削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符合无产阶级利益要求的经济系统并不成熟,此时仅仅是把社会生产资料变为了公共财产,这一范围内的不符合公平要求的"资产阶级权利"已然消失,但以劳动量为分配尺度的社会产品分配方式,还无法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要求的"按需分配"的真正平等.列宁指出,这一阶段在经济变革范围之外存在"资产阶级权利"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人们不能立即自觉按生产纪律与规则从事社会劳动,也不能自觉遵守在消费品分配层面真正平等的要求,还需要有国家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可见,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机器承担的阶级压迫职能会逐步"消亡",但还需承担经济社会的治理职能,在这个意义上还需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国家机器仍需运转,继续为无产阶级服务.

3.明确"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目标的长远性,阐释"国家机关避免清谈"的重要性

针对资产阶级政论家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视为"纯粹的乌托邦"的观点,列宁反驳道:"说他们愚昧无知,是因为没有一个社会主义者想到过要´许诺´共产主义高级发展阶段的到来,而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在预见这个阶段将会到来时所设想的前提,既不是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现在的庸人,这种庸人正如波米亚洛夫斯基作品中的神学校学生一样,很会´无缘无故地´糟蹋社会财富的储存和提出不能实现的要求."[1](P93)在列宁的思想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一个远大目标,它到来的时间无法回答,无产阶级国家具体何时完全消亡也无法作出预判.但无产阶级能做的是立足当下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新的国家机器"要做的是要避免旧式国家机器的"清谈"状况,发挥新式国家机器的"实干"作用.列宁指出,值得深入反思与变革的是资产阶级议会在作用发挥上的本质错误,而不是空谈其组织本身采取的具体形式.在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总结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列宁进一步考察了巴黎公社所提供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转变国家职能人员工作作风的问题.列宁说:"摆脱议会制的出路,当然不在于取消代表机构和选举制,而在于把代表机构由清谈馆变为"实干的"机构."[1](P44)列宁认为,当时各国的资产阶级议会不能切实发挥其政治作用,不在于其"政治外壳"的无意义,而在于其本质仅仅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由统治阶级中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才是使这一机构的存在流于形式的关键.而巴黎公社的实践证明:"代表机构仍然存在,然而议会制这种特殊的制度,这种立法和行政的分工,这种议员们享有特权地位,在这里是不存在的."[1](P45)在当时的俄国,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里也出现了公职人员官僚化的现象,他们无法将政策做到有效"落地",没有发挥出国家机构的真正职能.对此,列宁说道:"在公社用来代替资产阶级社会贪污腐败的议会的那些机构中,发表意见和讨论的自由不会流为骗局,因为议员必须亲自工作,亲自执行自己通过的法律,亲自检查实际执行的结果,亲自对自己的选民直接负责."[1](P45)这里,列宁对公社这种代替旧式国家机器的新组织形式给予了肯定,认为公社式的国家机器的建立能够消除议会制的"清谈"弊端,新的国家机器需要能够变资产阶级的"清谈馆"为无产阶级的"实干地",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并为高级阶段的到来打下基础.

四、结语

在批判与确立中阐释科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写作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熠熠生辉,还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实践中的正确行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十月革命前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被歪曲、裁剪的历史背景下,列宁没有改旗易帜,而是坚决批判错误思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国家理论.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的当下同样具有重大的精神指引作用.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着重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6](P13-14)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对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起负面作用的错误思潮有之,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粹思潮有之,阻碍中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糟粕思潮也有之.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引,就没有正确实践的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应对思想理论战线上的种种考验,就需要我们秉持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增强政治定力,坚持正确立场,处理好"批判"与"确立"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起到举旗定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英]理查德·韦南.20世纪欧洲社会史[M].张敏,等.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俞敏.社会主义史上关于党的领导作用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对党的领导作用认识的创新[J].江汉论坛,2015,(5).

[5]俞良早,徐芹.经典作家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著作和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张娅)

收稿日期:2018-03-20

本文总结,该文是关于《国家与革命》和列宁和内在逻辑方面的国家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国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发轫和超越:广告营销理论百年的回溯 【摘要】广告营销理论发轫于20世纪初,而后不断丰富与发展 各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广告营销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演进关系 本文把广告营销理论的百年发展梳理划分为四个时期,厘清广告营销理论发展的历时性和共.

2、 基于风险控制理念的银行业薪酬监管:欧美国家的实践与对中国 摘要银行业不合理薪酬制度导致其过度风险承担,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风险控制成为引领银行业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理念 以欧盟和美国的银行业薪酬监管政策、实践为例,比较分析以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薪酬制度监管.

3、 人工智能: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 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 陆峰互联网的发展构建了地球村,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点亮智慧地球村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叠加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快速催.

4、 曾益新:新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五大调整两点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党、国务院在卫生健康领域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改、强化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 按照党、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深化医改工作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

5、 从三角协调到治理均衡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向 摘要在全球化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共同影响下,西方国家高……教育治理模式出现了从“三角协调”向“治理均衡器”的转型,其中英国大学治理从学院治理转向了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