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研究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赵文哲《鄉隅集》述略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2

赵文哲《鄉隅集》述略,本文是关于研究论文范文素材与赵文哲和述略和《鄉隅集》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赵文哲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乾隆二十七年入仕,任内阁中书.三十三年因事被免职,跟随征缅大军出征西南.他一路所经之处,风俗之俶诡、山林川莽之险怪,烽烟炮石之可骇可愕,皆前人目所未经,文所未及.文哲将这一路的景、物、事写进他的诗,集结为这部《娵隅集》.诗集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山水风光、地域风物和战事的三类诗.赵文哲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再现了沿途新奇险怪的自然风光,展示了云南、缅甸之地的物产民俗,细致地描写了边塞战争状况.这些诗作,作为研究西南及缅甸地区自然、人文风貌的参考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赵文哲 《娵隅集》 西南 缅甸

一、赵文哲其人及《娵隅集》概况

赵文哲,字升之,号璞函,江苏上海人,“吴中七子”之一.文哲天才英敏,少有盛名,于文无所不工.乾隆二十七年(1762),皇帝南巡召试,赐为举人,授内阁中书[1].乾隆二十九年(1764),又任职军机房,在军机章京上行走[2].入仕两年,竟做到皇帝的宠臣,仕途可谓一片光明.然而,乾隆三十三年(1768),却因原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查抄案被免职,同时获罪的还有纪昀、王昶等人.这给意气风发的赵文哲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时大军征缅甸[3],云南总督阿桂奏请文哲随军,掌书记一职.文哲慨然辞家,匹马短衣,踏上离京之路,一路向南,由楚之黔之滇之缅.乾隆三十四年(1769),赵文哲跟从经略大学士傅恒出关,经过猛养[4]、猛拱[5],攻老官屯[6],十一月,缅甸投降.乾隆三十六年(1771),大军入关准备平定大小金川[7]叛乱.将军温福与阿桂分兵,正督师征金川,见到文哲后甚是欢喜,将文哲招进幕府.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军攻占小金川,小金川之乱遂平.文哲因功复中书一职,又授户部主事,仍随营治事.三十八年(1773),温福率兵进军木果木[8].六月,小金川降者叛,与金川合抄后路,文哲不肯舍帅逃命,与温福一起壮烈殉国,年仅49岁.

我们现在常见的《娵隅集》是乾隆五十四年的影印本,被收录在《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娵隅集》共十卷,是赵文哲从军西南时期作诗之合集.卷一主要收录了诗人从京师出发,途经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所作之诗,卷二到卷八主要是在云南、贵州、缅甸所作之诗,卷九、卷十是缅甸投降后返回四川所作之诗.这些诗包括了山水诗、咏物诗、怀古诗、叙事抒情诗、唱和诗等众多题材.正如诗人的好友王昶在诗集的序言中称其“舟车戎马所至辄为诗”,“其取材也富,而见于篇什者肆而奇”.在众多诗作中,笔者选取其中较有特色、值得关注的三类诗——山水风光诗、地域风物诗、战事诗作一概述.

二、山水风光诗

《娵隅集》中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占绝大多数.诗人从京师出发,一路经过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缅甸,最后返回四川,饱览了沿途的大好风光,留下了数量颇丰的山水诗.如:《早春昆明池[9]眺望作》“极目烟波万顷宽,汀花堤柳殢余寒.环城诸水春方涣,夹岸群峰晓自盘.”写了早春时节诗人驻足昆明池眺望的情景.放眼望去,烟雾笼罩在茫茫水面上,岸上红的花,绿的柳,在微寒的春色中摇曳.春城山水环绕,春意撩人.诗歌意境开阔,有着很强的画面感,令人心旷神怡.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描写景物,重视对颜色的描写.“白沙碧波抱幽渚”(《宿南堤河即事》)、“烟波如画碧纷纷”(《泊襄阳同述葊》)、“碧波翠巘一程程”(《自汉水放舟南下即事二首》)等诗句对景物颜色的描绘,营造了一幅幅美的画卷.

同时, 诗人多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景致.如:“沧浪之清如碧苔,昨日浓阴今始开”(《沧浪水》)、“溪石如乱云,一望三四里”(《过洪江市》);“石如群羊眠,所喜角不耸”(《将至沅陵过诸滩作》)、“嵌厓圆如厂,穴壁方似墺”(《自白沙滩至白龙岩所见石壁甚奇纪诗二首》)、“盘盘积圆廪,圪圪排高墉,蹲蹲兽攫物,矫矫禽拏空”(《崖石》)、“立者啼怪豕,卧者瞰馋虎,大者亘数亩,锐者卓一柱”(《行绝险处》).

然而,沿途不仅有旖旎、新奇的风光,更有各种滩、岩、峰,使诗人常常置身艰险的处境.如:卷一《薄暮上连州滩,水石险恶,急流处忽断一纤,舟倒退不能止,述菴遣人助挽始得上》:“并力绝险处,失势竟一落.嗟此脱缆舟,退若蛇赴壑.瞬息二三里,铁鹿不能泊.”写出了诗人过连州滩,因水流湍急,牵引船只行进的缆绳断裂,船只如同蛇赴壑一般,一下子竟倒退二三里,其情况之危急可以想见,给船上岸上的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退若蛇赴壑”运用新奇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逆水行舟时,船只没有了外力的牵引,急速后退的场景.“瞬息二三里”,极写船只倒退之快.再如:《下马膊子山,山路险滑特甚,马失足而我足亦伤,作此》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诗人途经山路的艰险.《虎子矶》:“崩崕何太逼,著趾不容两.可怜一失足,下饱夔与魉.”诗人面对虎子矶战战兢兢的表现也反映了此行之惊险.

同时,诗人还善于描写人物神态、心理,来反映旅途中遇到的险境.《度汶川索桥》“征人黯无语,水石为怒号”一句,写出了征人惶恐不安的心理,暗示了过桥的艰难;“中流一掀簸,目眩心魂摇”描写过索桥途中遇到掀起的波涛,吓的人魂魄都快没了;“一仆送既济,辞归语”写出了过桥之后,仆人恐慌不已,请辞回家,从侧面反映了汶川索桥之险.

当然,赵文哲的山水诗,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沿途山川景物的描写和艰难险阻的展现,而是寄托着他在羁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伤.离京前,他官至内阁中书,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可谓前途一片光明.被免职后蒙恩随军出征西南,这一走便是背井离乡,前途未知.这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怎能安心欣赏沿途的美景,于是在很多诗篇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情不自禁流露出来的感伤.如:卷一《过桃源初上一滩名毛瓮子》:

滩流清可怜,阻石形势变.一望江空濛,如雨复如霰.槎牙数峰峙,中各通一线.石立水亦立,飞浪搏人面.水中八尺篙,水际百丈纤.遥遥相叫呼,有若赴急难.当其入险时,出死力与战.昔称倒水岩,灵秀桃川冠.龙溪碧玉流,茂竹纷可玩.幽景不我娱,徒令饱忧患.何处渔仙菴,闻钟起三叹.

此诗描写了诗人途经湖南省桃源县,经毛瓮子滩时的所闻所感.滩水清且深,滩石奇特,水浪来势凶猛,发出很大的响声.龙溪水碧,溪边长有茂密的竹林,可供人玩乐.末尾“幽景不我娱,徒令饱忧患”一句,写出了诗人面对此滩此景并不感到愉快放松,而是充满了忧患之情.那么诗人“忧”什么呢?或许是对接下来旅途中将面临无数险境的忧惧,或许是对自身前途的迷茫,或许是对家乡亲人的担忧,这些都使诗人不能纯粹地欣赏这险怪之景.

三、地域风物诗

这一部分大致有两类诗,分别是咏物诗和叙事诗.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记述了他所见之物、所闻之事.如《山茶花》:

蛮语成狂讴,蛮花发狂葩.问花花无语,听我吟山茶.山茶滇所独,随地横桠杈.最忆金浪巅,群山抱?岈.离立十万株,虬枝肆腾挐.翠阴接如幄,风日清且嘉.一树千朵花,一花千缕霞.蒸为半天赤,桑旭摇光华.无人为培溉,雨露天所加.何不如海榴,远载博望槎.每逢迁谪人,攀条重咨嗟.我谓花勿嗟,尔生乐幽遐.深深十笏卢,曲曲六枳笆.不须粉瓷贮,不用绣幔遮.凌冬避蜂蜨,阅世缠龙蛇.夫岂畏霜雪,北土非吾家.松桂有同性,耻为岁寒夸.南陬花市盛,红紫纷天斜.颇闻芙蓉幕,排堦斗豪奢.山茶吾语汝,勿作姚黄花.

山茶花是云南所特有的物种.群山环抱中,山茶树尽情绽放.一树树盛开的山茶花,映红了半边天.它并不需要园丁栽培灌溉,生长全凭上天赐予的雨露.更不需要人们用花瓶把它安插起来,抑或用绣幔遮蔽.山茶花傲然立于天地之间,可谓个性迥然.诗人通过歌咏山茶,赞美了山茶花偏安一隅、独立开放的品格,批评了芙蓉、牡丹争奇斗艳、竞斗豪奢的特点.

《大理石》:

苍苍苍山云,氤氲入山骨.一十九峰间,遂作万玉窟.模糊发水墨,冈峦互出没.远人及远树,皴抹细于发.琢之为屏风,翠影生凹凸.往往不胫走,位置入华阀.明季此锡贡,不供有重罚.可怜千丈坑,旦旦填氓卒.慷慨蒋中丞,抗疏罢采伐.惜未磨崕书,刻作遗爱碣.方今重本计,异物却丹阙.曰以风有位,无俾藉干谒.频年过叶榆,此石未停搰.得非潭潭居,癖具米颠笏.昔人兼两书,恐被薏珠讦.郁林有清操,匪石自难拔.

本诗描写的是云南苍山冈峦间的大理石.大理石历经千锤万凿出苍峦叠嶂间,用作屏风和镶嵌画,供名门望族装饰门庭.曾被朝廷下令作为贡品进贡,由于过度采掘,给出产地留下很多大坑.其间有慷慨之士,主张免去采伐之事,但并未奏效.诗歌赞美了大理石持清廉操守、坚贞不渝的品格.

此外,诗人还经历了云南的火把节,在金鸡邨泡温泉,遍尝了龙井茶、薏苡粥、当归酒、藊豆糕等吃食.然而,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赵文哲曾随军到过缅甸,耳闻目睹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因而这类诗,对于我们了解历史、了解当时缅甸社会生活面貌,具有很大的价值.如卷四《猛拱土司进四象诗》:

王师征缅次猛拱,诞告诸夷尔毋恐.诛无赦者篡逆种(缅逆懵驳之父瓮藉牙本以篡弒得踞其地),尔克共将受天宠.夷官感泣手双拱,携厥配来锦帕拢.琥珀作瑱贯耳孔,蛮布花裙名曰桶.厥音喽丽性愚侗,苦言邻寇肆牢笼.索米求金日苛冗,大旱望云愁?蝀.公今来及秋瓜唪,无数啼婴饥得湩.氓安田庐魄安冢,欲报之德乏球珙.有驯象四放秋垅,两牙弯环形臃肿.愿进阙下诚忭悚,重镅不系绳五总.以肱麾之行接踵,弓刀如山屹不动.曰跪则踡立则竦,赐以衅沐江涛汹.譬与降臣勉萋菶,伏流不见背峰耸.一跃风雷四蹄涌,步伐俨然承诫董.非鞭箠之驾无 ,九阊仙仗环陛栱.列象巍峩宝瓶捧,诸邦任土岁有奉.四象宁增玉堦重,鉴尔效顺志颇勇.封章上闻不汝壅,锡以佩囊刀珌琫.过望之喜逾得陇,圣清醲化极鸿蒙.元甲琱戈革包巩,朱波弹丸瓮中蠓.厥考盗兵始作俑,子弗干蛊转讻讻.兽之不如顽且惰,?以尺组拑以拲.万里头颅象肩拥,象也闻之起而踊.

这首诗写了清军征讨缅甸,到达猛拱(在今缅甸密支那西),劝当地土司归顺清廷之事.当地土司为了摆脱邻寇的侵扰和繁重的苛捐杂税,决心归附清朝,向清军进献四头大象.诗歌描写了土司们“琥珀作瑱贯耳孔,蛮布花裙名曰桶”的服饰妆容,对于了解当时缅甸服饰文化有参考意义.同时,对大象“两牙弯环形臃肿”、“伏流不见背峰耸”“一跃风雷四蹄涌”形态的刻画,新奇不已,令人眼前一亮.

再如《送唐芗崖观察回普洱三首》其二云:

十三版纳遍春耕(观察为整欠、景海土司定入贡之期,复安置内附诸夷官于善地,分授田宅以抚辑之),骑象人来欵帝京(南掌国近遣使欵塞入贡)……漫忆竹西歌吹路,要君筹笔佐升平.

《大清一统志》卷556记载:“整欠,在九龙江边外,距云南普洱府千余里.自古不通中国,乾隆三十四年内附,请修职贡.”“有景海者,距整欠又数百里,统大小头目共二十余,其头目曰先纲洪,乾隆四十年,与整欠同修职贡.其物产服饰,亦与整欠相类.”[11](P915)《大清一统志》卷555:“南掌,在云南省东南,东至水尾界,南至安南界,西至安远界,北至车里界.”[12](P871)有资料证明,南掌即指公元857年在今老挝琅勃拉邦建立的国家,16世纪中叶迁至万象.

此诗反映了春天整欠、南掌等属国途经云南去京师朝贡之事.据《大清一统志》记载,缅甸、整欠、南掌等皆为清朝属国,其贡道由云南以达于京师.《大清一统志》卷555:乾隆二十六年,“南掌国王准第驾公满,遣使斋表庆祝万寿,与例贡驯象二只同进,三十六年亦如是.”[13](P872)《清史稿》卷528:“(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国王准第驾公满奏言:‘臣母喃玛喇提拉同臣遣奉表,进驯象二只,庆贺皇上五旬万寿,皇太后七旬万寿.’”[14](P14699)与此诗所作时间正好相符.

又如卷四《鸟兽中鹦鹉、孔雀、猨、象四者皆中土所罕见,而夷地则多有之,各赋一诗》:

鹦鹉

蛮山碧无限,碧树碧于烟.飞相狎,花花舞共妍.身轻栖易稳,舌涩语难圆.负尔春风意,谁调绣户前.

孔雀

共惜焚身易,从知断尾难.羽毛天独假,屏障世争看.仪物关三锡,文章落百蛮.何如览辉者,罗纲不能干.

暮听朝还听,风吹雨又吹.偶看将子处,偏在念家时.词赋增人感,江山助予悲.徒夸塞翁笔,挂影写秋枝.

野象

是物庞然大,居游木石中.形先欺虎豹,性不嗜鸡虫.临阵奔何数,当阶舞最工.莫猜野心在,服教兽从同.

诗歌描写了夷地特有的四种鸟兽.“身轻栖易稳,舌涩语难圆”,写出了鹦鹉体型轻巧、咿咿学舌的特征;“羽毛天独假,屏障世争看”写出了孔雀拥有得天独厚的绚丽羽毛,开屏时引得世人争先围观;猿是诗人相对熟悉的生物,诗人从京师一路南下,每每过江过河之时,或多或少都有对猿声的描写,此诗又一次写了猿声不断,哀转凄切,引起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是物庞然大”道出了大象体型巨大的特点,“性不嗜鸡虫”写出了大象不喜食肉的饮食习惯.

此外,又如《夷寨》一诗反映了土司男女皆徒跣蓄发、用蒲叶书编年纪候之习俗.这些都是研究西南地区及缅甸宝贵的资料.

四、战事诗

《娵隅集》中直接描写战事的诗数量并不多,但鉴于赵文哲独特的从军经历,这方面的诗也很有代表性.

卷十《十二月十三日斑斓山纪事》:

连峰若环断若玦,羊肠一丝天际豁.贼碉屹然不可拔,如猘之狂鼠之黠.一军据左遏贼冲,及山之半布成列.一军右上监其脑,俯瞰碉楼蚁在垤.朔风烈烈翻大旗,指点元戎中秉钺.是时穷冬天苦寒,坚冰欲鼓山石裂.万人裹甲如裹铁,噤不成声喉卷舌.岂知挟纩在一言,始信拊循胜鞭挞.丸似雨烟似墨,一卒飞腾刀滚雪.上碉无梯下无穴,以肉斗石怒冲发.何来援贼气甚嚣,短兵一接魂魄夺.杀人无声亦无影,人在阵云自出没.生擒一贼挟两头,归谒和门略陈说.生囚死馘互拴缚,一片模糊刃余血.唶汝小丑恃在险,问天此险为谁设.负嵎之兽且莫撄,游釜之鱼宁久活?诘朝再战窃有请,若徇三军须此卒.

本诗描绘的是冬日两军在斑斓山[10]交战的情景,对于研究四川大小金川战役,具有参考意义.诗歌极写冬日的苦寒、地势的险峻,以及敌军的狡诈,暗示了破敌的艰难.战争在肃杀的气氛中展开,我方士气高昂,勇猛杀敌.生动的战况描写,细致的人物刻画,再现了战斗的惨烈,令人惊心动魄.“负嵎之兽且莫撄,游釜之鱼宁久活?”一句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其他的如《乘舟行江门驿作》:“金江乘舟岁在丑,战鼓如雷共江吼.一声炮火掠人顶,摧折维舟十围柳.”描写了行经江门驿时,周围战鼓如雷、炮火轰鸣的境况,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性.《北山行帐夜大雷雨,读俭堂从军行有感即次其韵》:“雄雷出地鸣战鼓,白雨撒空注强弩.林深夜黑火一线,知是南山炮飞处.军中射石如射虎,以石为碉难用武.”细致地描写了战鼓雷鸣、箭弩齐飞、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

五、结语

赵文哲是清代乾隆朝著名诗人,从军西南的独特经历,对其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娵隅集》是他寓居西南时期所作诗之合集,内容丰富,取材新奇,正如他在《发永昌作》一诗中写到“一事雄夸得,诗编入蜀新.”他的好友王昶在《湖海诗传》中也称赵文哲“既携予入滇、蜀,得江山之助,所作尤变化新奇.”[15](P125)他的这些诗作,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及西南地区的物产、习俗等有很大的意义.诗集中对四川、云南边境之战事及各属国朝贡之事的记载,可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目的.从文学的角度讲,《娵隅集》中写的最出色的内容,当是描写沿途山水风光的这一部分.赵文哲得西南山水之助,凭借其聪颖的天资、雄健的诗风,使得《娵隅集》成为清代纪行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成就了他的诗名.

注释:

[1]《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四:内阁中书,正七品.掌撰拟、翻译.

[2]《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四:军机大臣其属曰章京,满洲十有六人,汉二十人,分掌清文、汉字.名曰行走,分头班、二班.

[3]当时缅甸经常骚扰中国边境,从乾隆三十一年起,清王朝派兵征伐缅甸.

[4]猛养,在今缅甸密支那.

[5]猛拱,今缅甸密支那之西.

[6]老官屯,位于缅甸国都阿瓦城北五百里.

[7]金川地区位于四川金沙江流域,大金川即今四川金川县,小金川即今四川小金县.大金川土司野性难驯,恃强凌弱,多年以来屡次侵犯周边地区,清廷为平定边防,于乾隆十二年(1747),进行了第一次大小金川战役.此后,当地土司依然不遵守法规,滋扰不断.于是清廷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发动了第二次大小金川战役.

[8]木果木,在今四川小金县北.

[9]即今云南中部之滇池.

[10]斑斓山,亦名巴朗山、巴郎山.即今四川小金县东、汶川县西南交界之巴郎山.

[11][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史部,卷556.

[12][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史部,卷555.

[13][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史部,卷555.

[14][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三百八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5][王昶]:《湖海诗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626册卷二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清]官修.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大清一统志[M].四部丛刊续编史部.

[4][清]李元度纂.国朝先正事略[M].台北:明文书局,1985.

[5][清]赵文哲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36册(清乾隆五十四年刻本)·娵隅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清]王昶著.续修四库全书第1626册·湖海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9]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

[10]王玉媛.死因殉国名逾烈,诗已成家世共传[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

综上而言,上述文章是关于对写作赵文哲和述略和《鄉隅集》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大哲在道大政在民大文在意《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章赏析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这段孟子语.

2、 《坚瓠集》引发的回忆 文韩莹读清代褚人获编的坚瓠集 其中有苏州詹氏夫妇通篇皆用药名写的两封情书,读起来很有意思 妻子给丈夫的信是这样写的“槟榔一去,已过半夏,更不当归耶 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它枝, 令故园芍药花.

3、 明未清初的奇士傅青主读侯文正《傅山传》 文朴 素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小说一开场,便是傅青主(即傅山)与反派大高手天山派的楚昭南在五台山上的一场生死之战,“傅青主挟数十年内家功力,凌空下击,不能将楚昭南击倒,心中也是暗.

4、 傅察与其《忠肃集》成书版本和价值 摘 要傅察聪颖好学但却英年早逝,赐谥忠肃 有诗文集忠肃集三卷,由其孙傅伯寿整理而成,收诗歌、表、奏、启……文体;具有丰富的文学、文献史料价值 关键词忠肃集;诗文;版本作者简介曹端慧(1989),女,河.

5、 明代嘉靖年间日本遣明使在宁波的文化交流活动以策彦周良的《初渡集》为例 摘要明朝嘉靖年间,日本僧人策彦周良曾两次出使明朝,并留有详尽的入明访问记录初渡集和再渡集,在明代中日交流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宁波是策彦周良一行在中国的起点和终点,并且使团曾在宁波长时间停留 策彦在记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