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兰台世界杂志社 中台关系论文 乳化压裂毕业论文 过压欠压开题报告 压疮护理毕业论文 兰台世界杂志 压疮护理论文 船舶压载管系论文

劳模与院士的压台戏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劳模和院士的压台戏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劳模与院士的压台戏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1

劳模和院士的压台戏,本文是关于劳模与院士的压台戏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跟压台和压台戏和劳模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说过,如果世界上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水稻总面积的一半,水稻产量将会再增加1亿5000万吨,可多养活4至5亿人.

是的,杂交水稻不仅改变了世界,更是造福了全世界人民.

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全国劳动模范、高级农艺师、湘潭泉塘子农技站站长李罗斌就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栽培杂交水稻而言,该是‘上有天堂,下有泉塘’了.”在湘潭市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中试基地宣传牌上,赫然印着前国际稻作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前来考察时的感慨之言.

袁隆平院士也多次说:“我的压台戏在泉塘子.”

兵荒马乱的岁月

田埂上,一个三岁小男孩屁颠屁颠地往前蹦,不时扯几根狗尾巴草抓在手上,挥舞几下,又扔了出去.这里有一个水库,水库尾上,有几间土墙屋,那就是他的家.爹妈都干活去了,没人管,他就像一头放养的小牛,任性地玩.水库边田畴上年年岁岁都是老样子,春天里油菜花金黄金黄一大片,夏天禾苗绿油油,秋天稻谷黄灿灿,到了冬天就是一片雪茫茫.小男孩总是玩不厌,看不够,这片土地就是他的世界,他的王国.

静谧的山村,大人们总是忙忙碌碌,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一家人的温饱总是叫人头疼.

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声音,由远而近,越来越刺耳,小男孩好奇地朝天上看去,一个黑家伙像一只大乌鸦在空中盘旋.这只大乌鸦怎么这么大呀,有房子那么大,他正想着,哒哒哒一阵炸响,比鞭炮响多了,地里的泥土飞溅起来,他转着身子看,大乌鸦飞走了,他还追着去看.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天上大乌鸦,他不知道那家伙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到底要干什么?

乡下有七月半祭祖的习俗.在农人的心里,“七月半”又是“送鬼节”.“七月十五鬼乱窜”,永远也抹不去鬼的阴影.

小男孩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大人们把桌子搬到屋外,摆上了祭品,一只刚杀的鸡,烫掉了毛,光着身子扑在盆子上,还有猪肉、鱼.突然,天上飞来一只大乌鸦,轰隆隆地叫.大人们全慌了手脚,喊着叫着,鬼子的飞机来了,快躲到屋里去,快躲到屋里去!搬的搬桌子,撤的撤祭品,拉的拉小孩,真个是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大人说,好在这飞机是过路的,不一会就飞走了.

小男孩第一次知道,这只大乌鸦还有一个名字,叫飞机.

大人们告诉他,这是日本鬼子的飞机,会杀人的.

小男孩又想起上次的遭遇,才有了一点后怕.差一点就没命了.

那是1945年的事.李罗斌1942年出生在湘潭县泉塘子乡栗子塘村(现为雨湖区姜畲镇栗子塘村).

我随着李罗斌老人的讲述,在时间隧道里穿梭.

7月7日上午,太阳像一块烙铁炙烤着大地.我第一次去拜访全国劳动模范、泉塘子农技站站长李罗斌.

没有刻意,纯属巧合,这天正好是芦沟桥事变80周年.

湘潭市作协主席徐秋良陪我来到泉塘子农技站,这次采访就是他的安排,徐主席刚从雨湖区人大主任位子上退下来,交谈中得知,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雨湖区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席.李罗斌是副主席.

泉塘子农技站地处320国道旁,离湘潭城区约10公里.这是一幢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旧式院落,大门口挂着一块牌子,泉塘子农技站.走进院子,靠马路一边是栋三层楼房,后排平房墙头凸显着一排硕大的白底黄字,乃袁隆平院士的亲笔题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泉塘子中试示范基地.

初次见面,李老一如熟人,说话间总是一脸的笑.他脸色红润,皱纹不多,简单而深刻.他身子有点佝偻,走起路来略显一瘸一拐,腰间绑着一根宽宽的束腰带.

我看过他年经时的照片,他有着一头浓密的黑发,真是意气风发.再看眼前的他,黑发早已无影无踪,几近空顶,稀稀拉拉的白发像顽强的野草,坚守在那片智慧的高地.

他说,我有什么写的喽,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作了一辈子田,就是为吃饱饭.

我说,您可不简单啊,1988年您就是省劳模,第二年又是全国劳模……

那都是老黄历喽.李老爽朗地说,好吧,我跟你谈谈我的经历吧.

说起孩提时的往事,李罗斌记忆特别深刻.

李老又沉浸在回忆之中.他说,没过多久,又打仗了.

一次,来了一二十个国民党兵,都背着,还有两个伤兵,被人扶着进来的.一个的抓着皮带抽在当兵的身上,骂骂咧咧.当兵的叫我爹妈赶紧泡茶、做饭.有几个当兵的跑到鱼塘里,扔了几颗,炸得满塘的鱼都翻了白.酒足饭饱之后,当兵的还抓上几个人挑着鱼为他们送去了.

还有一次,忽然来了五个当兵的,都是国民党兵,来抓挑夫的.我正在堂屋里玩,男的大人们都躲到山里去了.抓不到人,当兵的就抢东西.我叔叔烟瘾大,偷偷跑回来想抽口烟,刚好碰到当兵的,当兵的作死的追,追了好远也没追到,还开了几,骂骂叽叽:娘希匹,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还给跑了.

我家离外婆家住的尚泉村(如今叫棋盘村)不远,我常常住在外婆家,有天半夜,外面人喊马叫,我跟着大人躲到窗户边往外看,月光下能看见许多国民党兵,怕有上千人喽.我舅舅讲,可能是200师吃了败仗,沿涟水河往西边逃跑的.我记得那是1949年秋天.

李罗斌老人很健谈,不时点燃一支烟,抽上几口.我佩服他的记忆力,老远的事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全然不像一个七十五岁高龄的人.

李老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说,回忆我的童年,就四个字:兵荒马乱.我痛恨日本侵略者,痛恨国民党军队烧杀抢掠,渴望和平.慢慢长大了我更加懂得,这么大一个国家,贫穷就受人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才能救中国啊!

我忽然记起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们渴望和平就像渴望空气和水一样重要.

我又想,那段苦难的岁月、悲惨的记忆,在李老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埋下了一颗顽强的种子,那就是强烈的爱国心,预示着他的一生开花、结果都会与众不同.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解放了,有书读了.说到这里,李老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李罗斌在湘潭县第十完全小学读高小,农村正在搞合作化运动,他是一腔热血,发奋学习.

1958年全国搞高等教育大跃进,提出要在每一个县办一所大学.湘潭县是家乡,当然不能落后,“湘潭大学”就应运而生了. 16岁那年,湘潭大学刚刚创办,初中未毕业的他直接进了湘潭大学农学系,成了湘潭大学第一批学生,攻读作物栽培专业.

当年的湘潭大学办在湘潭县杨嘉桥.他清楚地记得,“湘潭大学”校名四个字的来历.听说是学校派人到韶山接了毛宇居,毛宇居是的启蒙老师,他到北京,请题词.题了两个,一个是湘潭大学,一个是东山学校.毛宇居先生从北京回到湘潭大学,全校师生列队欢迎,毛宇居先生还给师生们作了一个报告,讲了见到的经过,还带回来的话,大意是:要学生们努力学习,紧密联系实际,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学以致用,莫当书呆子.

湘潭大学是亲自倡办、亲笔题写校名、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大学.

湘潭大学集结了当时湘潭境内最优秀的教师,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县里划出了几十亩地给学校做实验田,学生们一边学理论知识,一边到田里搞试验.李罗斌坦言,我的农学基础与职业素养最早是湘潭大学培育的.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餐不足三两米,李罗斌哪里吃得饱.他印象特别深,老是饿肚子.白菜根子、蒿子草都吃了,他家里堂叔两口子都饿死了,他父亲和两个叔叔都得了水肿病,那个时候流行一句话:“只要能吃餐饱饭,去死都要得.”

湘潭大学因故停办,李罗斌转入高中学习.1962年6月,眼看只差半个月就要毕业,即将参加高考,李罗斌却向学校递交了休学报告,主动辍学了.

为啥?他要去做工,去赚钱买粮食,去救父亲的命.

父亲的水肿病越来越严重,生命垂危.李罗斌家里四兄弟,他是老大.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使他喘不过气来,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不能让家里人饿死.

他去公路段做事,担沙子,一百七八十斤一担,一天要担多少担,他记不清了,担了三个多月,两肩都肿了.他咬牙坚持着,一天下来有两块多钱,粮食紧缺,买不到粮食,可以买点副食品给家里人充饥.

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那个时候,李罗斌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粮食太重要了.

父亲身体有了些好转,却已经是风烛残年.可他刚刚桃李年华的大儿子李罗斌已经不可能复学了,尽管他是那么地想再次走进校园,他过早地成了一家之主,要挑起家里重担,想办法赚钱,养活一家人.

第二年,天干地旱,水库见了底,抗旱用人力车水,他一连车了47天水,硬是没下车架子.天道酬勤啊,禾苗没有干死,还获得了丰收.那一年,全家吃了饱饭,他比什么都高兴.

1964年,全国搞社教,可以搞民办教育.李罗斌毕竟读过大学,虽说没毕业,好歹也算个大学生.公社把他当老师培养,白天车水,晚上到夜校教书.有个私塾老先生住在他家里,让他读了不少老书,了解不少中国儒家思想.李罗斌的爷爷信佛,也是读了老书的人,喜欢讲故事.什么叫王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这八个字都不晓得的人,就叫王(忘)八.

他到霞城砖厂装砖窑,摔煤饼子,住在棚子里,又热又闷,又苦又累.再后来,他看见人家拖大板车,一天能赚五元多钱,他就凑钱买了一台大板车,拖河沙,拖红砖,拖石灰,什么赚钱拖什么.拖着拖着,他就结婚了,有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他拖着大板车送石灰,一车一千三百多斤,将近二十公里,一天拖两个来回,他在前面拖,老婆在后面推,一趟脚力运费6块5,一天就有13元.有了些积蓄,他把老屋拆了,建了一栋200平米的新屋.

直到这个时候,李罗斌已经整整干了7年苦力,终于迎来扬眉吐气的一天,他家里再也不欠钱账、不欠粮账了.当地人都夸他,吃得苦,舍得死,会赚钱.

穷则思变,应是人性的本真.多少年之后,回忆过往,李罗斌总是乐呵呵的,全然没有埋怨与后悔.苦难,对,是苦难,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培育了他乐观又执著的品性.

遇到了两个下放劳动改造的人

绕了一圈,回到原点.这种感觉很微妙,好似命中注定.

1969年,李罗斌回到了栗子塘老家,他不想再靠卖苦力吃饭,要为以后的日子好好打算打算.泉塘子公社领导看中了这棵好苗子,任命他为新成立的农业科研组组长.在外打拼多年,猛一回来就当上农业科研组组长,这让李罗斌很是忐忑.他为曾经学过的农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而兴奋,又为自己荒废了学业而懊恼.

好长时间,他一直有个困惑,解放二十年了,怎么还要饿肚子?他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旧社会吃不饱,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好;解放了,还是吃不饱,这怎么讲得通呢?一年到头全扑在田里,光长禾,不长谷子,产量低,交了公粮,剩下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的口粮.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种田老一套,脑子不开窍;守着田要饭,不得肚子饱.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啊!

记得那个时候,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他觉得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种子,要有好种子,要科学种田,提高产量,丰产丰收.

从那时起,李罗斌把所有心思全用在了试验田里.

1971年9月,湘潭县泉塘子公社成立农技站,李罗斌成为3名成员之一,还有熊坤棣和李泉明.那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农技员是绑在公社书记腿上的,哪里落后,书记就到哪里蹲点,农技员就跟到哪里.

熊坤棣原本是湘潭县农业局技术干部,他是常德人,中专毕业,有文化,有能力,人正直,能吃苦,就是没老婆.听说上头为了凑指标把他划为了,下放到泉塘子公社农技站劳动改造.李罗斌跟着他一起办队,一口一个熊老师,喊得热乎.他看出来了,那可是个角色,一肚子墨水.

那年冬天,公社办一个植保培训班,熊老师要李罗斌上去讲课.李罗斌从没讲过,压力山大.熊老师一直给他鼓劲,没事,我相信你能讲好的.一堂课讲下来,效果蛮好.熊老师说,小李讲的课比县农业局干部还要好.

熊老师喜欢李罗斌这个小伙子,与他同住一间房,天天带着他往田里跑,手把手地教他.

学习与实践越是深入,李罗斌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泉塘子农技站与湘潭地区农科所很近,植保研究室有个叶承思,上海人,北京大学毕业的,比李罗斌大十来岁,是个有真本事的人.也是个凑指标的.

李罗斌就佩服有真本事的人,他才不管不,经常找叶老师请教,白天遇到什么问题,晚上记在本本上,第二天就去农科所找叶老师,有时还把他请到田里来,现场解决难题.

记得好多回,我从叶老师那里借了10多本小册子,宝贝似的爱不释手,晚上点着煤油灯看,清早醒来,一抠鼻子,指头都乌漆抹黑的.李罗斌笑着说,那个时候下放劳动改造的人,好多都是有知识有专长的宝贝呢.

那年,李罗斌蹲点办队的地方,粮食产量大丰收,从公社倒数第几跃居第一.

李罗斌感慨地说,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遇到贵人了,还一下子遇上了两个,都成了我的老师,我从他们身上不仅学到了农业专业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

为了几十斤谷子,有人

连命都不要了

在公社办队那些年,条件是最艰苦的,也是李罗斌对粮食感悟最深刻的时候.

熊坤棣身体不太好,公社书记贺某来棋盘大队槽门生产队办队,把李罗斌带了去.

那时办队,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1972年11月17日,生产队里开队委会,商量粮食分配的事.

这个日子您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我问.

你猜?李罗斌卖了个关子,没有马上告诉我.他回忆说,那时晚稻刚收完,有些人家就没饭吃,有七户人家要吃返销粮;牛没草吃,要到外面买草喂牛,队上又没钱.可想而知那时的粮食紧张到什么程度.

李罗斌抿着嘴诡谲地笑了笑说,那个日子很有意思,要久吃啊,要要要吃,湘潭方言,“吃”读“七”.

哦,我恍然大悟.

李罗斌随口说出几句顺口溜:守着粮田,从冇吃饱;刚收晚稻,就吃返销;要钱冇钱,冇粮冇草;帽子打米,九冇十冇.

槽门生产队队长王正坤是个角色.虽说他也是个人口多、劳力少、家庭贫困的主,可他想干事,想让村民有饭吃.他找李罗斌讨主意,李罗斌告诉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不是乱来的.什么土壤施什么肥,施多少都是有讲究的.要想田里长稻谷,氮、磷、钾三种元素必不可少,可眼下你们这里最缺少的是磷肥.

李罗斌建议,你最好买五吨磷肥来.王正坤当场同意了.可到了第二天,他反悔了,说是社员都不同意用磷肥,怕弄不好会吃亏.

出尔反尔.李罗斌最讨厌这个!他坚持到底,在早稻一行禾苗上用了磷肥.

就是这一行水稻长势喜人,比两边的高出一大截,返青也快,谷子也多.

到晚稻时,大家都同意施磷肥了.

有人说农民思想保守,也有人说农民纯朴实在,没搞过的事谁也不敢冒风险,但一旦认准了,就九头牛也拉不回.

李罗斌是个蹲点干部,可他什么都管,什么都自己动手干,天天与村民一起下田,细心指导.他明白,与农民打交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这一年,槽门生产队增产稻谷八万七千多斤,平均每亩增产超过470斤.

可谁也没想到,粮食多了也出事.

公社书记出了个主意,队里作出决定,按每人拿出100斤谷子,不进入年终决算.拿出的部分作照顾性分配,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嘛.

这100斤谷子该如何分呢?生产队长和政治队长意见不合,扯大皮.政治队长20多岁,血气方刚,他家人口少劳力多,主张多劳多得.社员也分成两派,人口少劳力多的,赞成多劳多得;而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则要平均分配.分歧很大,闹得不可开交.政治队长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了.他父亲原本就是过苦日子时饿死的,他又死了,他娘撕心裂肺,哭得死去活来.

悲惨的事件总是给人刻骨铭心的感受,还伴着痛苦和恐惧.那年头,为了几十斤谷子,连命都不要了,可见粮食是多么的金贵啊.虽然事件已经过去40多年,李罗斌仍久久不能释怀.

是啊,没有经历“从没有吃饱饭”的日子,是无法想像那时的人们心里对粮食的渴望.

李罗斌从此懂得了一个道理:民以食为天,粮食,饿得人死,救得人活.没有饱饭吃,一切都扯蛋.

解决粮食问题是初级目标,也是终极目标.

做了几年“地下工作者”

走进“李罗斌劳模创新工作室”,我就注意到墙上挂满了当年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这里视察的照片.

泉塘子农技站从1971年建站以来,就是他带领站里干部职工,走出了一条“技术推广致富千家万户”的成功之路,成了全国先进典型.

李劳模好像不愿意多谈那些风光的事,他只是与我谈他的过往,谈那些他觉得有趣的事.

到了1975年,尚泉大队许家生产队成了公社书记的点,李罗斌和4个农技员一起跟着办队.他摸了一下底,全队有光棍46人.为啥?太穷,没饭吃,谁家姑娘愿意嫁到这里来啊.

李罗斌和同事们指导队里搞了科学种田,合理密植,当年增产稻谷九万多斤.马上就有五个后生找到了对象.乐得他就像自己找了对象一样开心.

我们聊到这里,李罗斌做了个手势说,我还搞过一回地下工作哩.

那是1979年,公社安排他到梅花大队茶恩寺生产队办点.隔壁有个青亭大队新农生产队,队长姓曹,30多岁还是个单身,此人有头脑,跑来找李罗斌,想请他去办队.

那时干部蹲点是公社统一安排的,谁敢擅自更改?弄不好是要丢饭碗的.

曹队长不管不顾,整天缠着李罗斌.李罗斌拗他不过,两人私底下达成一个君子协定,李罗斌利用早晚时间去新农生产队指导,但要全队上下绝对保密,不能走漏一点风声.

曹队长急得诅咒发誓,绝对保密,谁要是说出去,生孩子没.

李罗斌到新农队田里走了一圈,开了几次秘密会议,用什么品种,什么时候播种,早稻插什么,晚稻插什么,什么品种插什么密度,一一作了安排.

浸种、催芽是关键,李罗斌在曹队长家里还住了两晚,生怕出现差错.

有个姓简的村民感慨地说,我早就认得李罗斌,今天才算是真正认识了.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好多田我都搞不清,他连哪丘田叫什么名有多少亩都清清楚楚,我真是佩服.

李罗斌隔三差五去检查,根据禾苗生长情况,指导农民什么时候追肥,什么时候治虫,要达到什么质量.

这事一直瞒着公社,社员们都守口如瓶.有人打趣地说,李罗斌是在做地下工作哩.

早稻丰收了,晚稻也丰收了,总产量增产稻谷19万斤,等于一年收了两年半的谷.

村民很纯朴,懂得感恩.队里人都想着要感谢李罗斌,曹队长担了一担糯谷送到他家里,被李罗斌挡在门口.他说,我就是穷得舌头舔灰,也不能要你们的谷子啊.你赶紧担回去,不然的话,我再也不到你们那去了.

曹队长在未当生产队长前,有人放出话来,只要增产增收了,多分稻谷给他.

曹队长则说,队里丰收了,我就找对象去.

果然,他要扬眉吐气去相亲,还请李罗斌一路去帮他当参谋.他没读多少书,恋爱信都是李罗斌的.

后来两人成了亲,李罗斌与他对象小毛开玩笑说,你的恋爱都是与我谈的呢.

无农不稳,有粮则安.就这样,李罗斌在新农生产队做了两年多地下工作,田里增了产,社员增了收,李罗斌心里喜滋滋的.为了让更多人吃饱饭,冒险也值得.

他懒得与人争论

写李罗斌,绕不开袁隆平.讲李罗斌的故事,绕不开杂交水稻.我甚至想,如果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那么李罗斌就是杂交水稻强有力的推广者.

那一年,李罗斌参加湘潭县旱粮(高粱和玉米)杂交技术培训班,在荆洲公社叠福农场搞了七个月,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杂交”.

这一次的亲密接触,让他惊叹不已,哎呀,天底下竟然还有这样好的东西,杂交高粱,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产量比普通高粱品种增产效果极为明显.他就想,我国有几千年生产稻米的历史,大部分地区以种水稻为主,要是水稻也能搞杂交就好了.

那些天,他老是梦见杂交水稻,梦见老师带他到田里去找水稻不育株,一出门就能看见田里种的都是杂交水稻,谷穗长、谷粒多而饱满,像一个个宝贝疙瘩**,可爱极了.

李罗斌听说,最早搞出高粱不育系栽培的是美国.能不能应用在水稻栽培上呢?他就这样梦想着、憧憬着……

他不知道,在湖南安江农校有一个叫袁隆平的人,怀惴着这个梦想,在试验田里默默地耕耘了好多年了.早在1964年,袁隆平在水稻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并发表了论文,开创了我国籼型杂交稻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大事件:袁隆平带领他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完成了水稻“三系”配套,同时标志着我国以及世界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成功.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平均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从而掀起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可以这么说,杂交水稻刚刚出现的时候,正是中国命运出现大转折的时期,也是人们的思想处于混浊初开的时期.渴望改变,却不知道怎样改变;寻求变革,却不知道如何变革.

人们根本想像不到,杂交水稻会改变中国粮食问题,甚至是世界粮食问题.

李罗斌意识到了,因为他一直在摸索,一直在苦苦追寻……

李罗斌听到袁隆平搞杂交水稻成功的消息,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下好了,农民粮食问题终于找到出路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吃饭问题只能够靠自己解决.杂交水稻,这绝对是一个破天荒的新鲜事物.当时李罗斌的脑子里就只有一个概念,杂交水稻就是希望,杂交就能高产.只有粮食高产了,人们才有饱饭吃.

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那么些年,他总算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任何新生事物,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杂交水稻最早遇到的难题是制种产量不高,亩产只有20市斤.太划不来了.再搞下去,全县每亩制种平均产量只有70多市斤,李罗斌所在的农技站,每亩也只有90多市斤.

有人挑刺,有人泼凉水,还有人干脆不参与了.

李罗斌从内心认准了,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他懒得与人争论,只想早日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来.

第二年,他到荷塘大队火箭生产队办点,在他的坚持下,联片种植了50多亩杂交水稻,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增产效果.

这下说风凉话的人更多了.

要我看哪,李罗斌跟我们也差不多,还是老老实实种田吧.

杂交杂交,那是纸上谈兵,到了田里,就是乱交,成不了事的.

算了吧,认命吧,你也不是那块料.

一句句风凉话,一个比一个难听,像针刺一样扎在李罗斌的心上.

他心痛的是自己明明找对了方向,怎么就搞砸了呢?他痛心的是杂交水稻明明是个好东西,人们怎么就不理解呢?

我一定要找出原因!他在田里找,在各个环节找,在种子源头上找……

找到了,是种子的纯度不行.

他只对当地社员反问一句,如果种子纯度好的话,没有这么些杂株,你们认为会是怎样的产量?

没有人回答,没有人答得上来.

1978年,杂交水稻种植在湘潭停止了.

李罗斌百思不解,可那时信息不畅,只得四处打听.

听说省农业厅都有许多不同议论,正面的少,负面的多.说杂交水稻是吹牛吹破天了,制种产量每亩只有20市斤,要是大面积推广,那不就大减产了,那还得了.

李罗斌不信这些,他去湘潭地区农业局找到局长邹国清.

邹局长告诉他,别灰心,杂交水稻还是有希望的,听说现在已经育成了威优6号新品种,比原先的好多了.

再一打听,这个新品种是一个叫周坤炉的研究员育成的,他是袁隆平的学生.

这个消息,好似给李罗斌打了一剂强心针.

1982年,李罗斌引进了威优6号新品种,别人不理解,他就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种了4亩多田,一季跨纲要,亩产400多公斤.

李罗斌笑着对我说,那年,我是扮了一年足谷.

也正是他的这种执著,给当地农民打了一针兴奋剂.

农技承包开了湖南先河

李劳模有个特点,敢想敢干!这是我在泉塘子一带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姜铁明与李罗斌共事40年,听说我来采访,特意从田里赶了回来.

姜铁明60出头,属于退休返聘人员.他1975年从湘潭农校毕业,就进了泉塘子农技站.

站里及周边的人,都习惯喊李罗斌为李劳模,或者就喊劳模.听得出,他们喊着顺口、亲切、自豪.

李劳模脑瓜子灵活,眼光看得远,有开拓精神.姜铁明说,就说农技承包那事吧,轰动了全国.

事情还得从湖南农学院学生来实习说起.

那是1982年,湖南农学院学生在泉塘子公社19个生产队搞调查,发现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每亩农田农药成本高达8.46元.另有数据表明,全国农药浪费惊人.

李罗斌从中嗅到了商机,他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搞农技承包,同时打破生资供应的壁垒,买来农药拆零供应给农民.在此之前,农药一直由生资部门统一供应,农技站无权经营.

李罗斌向村民承诺,由泉塘子农技站对农民的责任田进行治虫承包,保证降低农药成本,每亩只收7.5元,保证治虫效果,出了问题由农技站包赔.

他还设计了一种专用,后面有用药指南,防治时间、防治对象、使用药剂、注意事项,写得清清楚楚.农民买了农药回去,就等于买了技术回去,减少了浪费,还杜绝了事故.

有这等好事?许多村民半信半疑,好在当时的公社领导对他的做法大加赞赏,促成了3个大队近2000亩责任田被承包下来.

李罗斌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他看准的事,就一定要办成办好.一年下来,农民生产成本降低了,平均每亩增产20公斤.泉塘子农技站也赚到了第一桶金,纯利润有600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啊.

泉塘子农技站这一做法,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当时农业部一位副部长来湘潭考察,对泉塘子农技站竖起大拇指,说这是全国四种承包形式的一种,值得推广.果然,第二年就在全国推广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李罗斌审时度势,再次出招,把农技站承包业务扩大了好几倍,除了病虫害全包以外,还包括单纯的技术费、药械出租等等,尽量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从而走出了一条“靠技术成本起家,靠系列化服务发家,靠严格管理持家,靠科技推广富万家”的农技发展新路子.

1993年4月19日,时任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来到泉塘子农技站视察,听过李劳模的汇报后,李罗斌泡了杯茶送到总理手上,笑着说,我晓得总理有三不:不题词、不送礼、不……今天能不能给我勉励几句话呢?

朱总理握着笔,想了想,停了下来,挺直腰板用地道的湘潭话说,我看写就不写了,口里讲是一样的.我希望有更多的李罗斌,还要有张罗斌、王罗斌.说完,写下了“朱镕基”三个苍劲有力的字.

朱总理兴致勃勃地来到一楼看种子、看,看墙报上的技术介绍.

围观的群众很多,朱总理招招手,一个男子走了过去.

朱总理问他,你是干什么的?

男子说,我是开手扶拖拉机的.

朱总理问,你到这里来有什么事?

拖拉机手说,我来买种子.

为什么到这里买,不到别的地方买呢?

这里有专用,有技术,有保障,放得心.

朱总理笑了.他转身握着李罗斌的手说,你们为农民服务,把农业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送到了千家万户,真是服务到家了.不愧是全国第一流的农技站,是农技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其实,早在1989年,泉塘子农技站就被评为了“全国先进农技站”,李罗斌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小小农技站成了袁隆平

的中试示范基地

泉塘子农技站除了最早那三个人,就要算石志明了.

石志明比李罗斌小8岁,刚来站里时,两人睡一张床,打打闹闹过来的.他1973年来到农技站,1988年在农校评上了讲师,整天在田里搞试验,本可以评高级职称,给耽误了.有人给他总结了几个特点,一是兴趣广泛,会武术、游泳、下棋、诗词;二是工作认真,到过几个单位,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先进工作者;三是爱打抱不平,身手敏捷,教训人但不伤害人;四是有点傲骨,从不为自己的事求人,更不喜欢送礼行贿.有人送他一个绰号,叫石翰林.

老石爱喝点酒,中午刚喝了两瓶啤酒,他红光满面,说话还有酒气.劳模这人吧,说是站长,其实就和农民一个样,什么事都带着我们一起搞.泉塘子农技站从1986年开始引进湘早糯1号新品种,当时湘潭种糯稻的很少.一次就种了几千亩,产量比普通水稻高出15%,而且也高许多,不仅解决了到外地进糯米的问题,还为农民增了收.石志明说到这里,嘿嘿笑了两声,不好意思地说,我想到那里讲到那里,行不行呀?

我说,你就这样讲下去,蛮好的.

石志明说,李劳模的思维与众不同,他受传统文化影响深些,讲仁义礼智信.我们站里人多的时候有8个人,就像一家人一样.劳模非常关心站里的每一个职工.原来有一个陈某某,他原先当过大队长,50岁才来站里,在站里干了10年,到他60岁退休时,站里同志都解决了户口问题,只有他不符合条件,不能享受待遇,没有退休工资.劳模想方设法让他留用了3年,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每年腊月二十八日,劳模都会带着礼品去拜访退了休的人.大家都很感动,说泉塘子农技站就像家一样,有劳模在,这个家就在.

石志明说,我们泉塘子农技站已经有了名气,那时好多农药厂家都是在我们这里试验,劳模有一个原则,引进的新品种,种子、农药、化肥都要经过试验,觉得好才能推广.记得袁隆平亲自来授牌“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泉塘子试验基地”,杂交水稻在他那里是初试,再到泉塘子农技站试验示范,我们这里是第二试验基地,他相信这里,有科研数据、扎实可靠.产量高的、品质好的,高价收回来,这不仅帮助本地农民增产增收,还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栽培的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劳模患有高血压,又有腰椎间盘突出,一直坚持上班,要求很严格,家里有事也要先请假.受他的影响,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当然也有个别的吃不了苦,畏难的,想到外面去赚大钱的,中途就走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劳模有三百天是在农技站、或者在田头度过的.他每天早上七点就来了,农技站就是他的家,试验田就是他的家,乡亲们的家就是他的家.他用全部心血呵护着这个家,守望着这个家!

石志明说到这里卡壳了,记不起来自己说到哪了.

李罗斌笑着说,他的记性不如我.他是陪我时间最长的,有42年了,还有一个也42年,有四个35年,还有几个20多年的.这么长时间能在一个锅里吃饭,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老话说得好,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的确,那么多调出去的退休的,我们一直保持经常走动.这些人都受过我的批评.有一个比我大8岁,今年都83岁了.还有两个被我讲哭了,没有一个记仇的.石老师就没少挨过我的批评,我只论事不论人,出于公心.讲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我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做人要有胸怀,有气度,批评人不要刻薄,不要伤人,要尊重人,人格上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要坦荡,真心使人没私心,长此以往,会变成自己的财富.这些年站里条件好点了,我经常讲,要有感恩之心,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育之恩,朋友帮扶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石志明兴致勃勃地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诗,其中有一首“与李罗斌劳模共事卌年有感”:卌年兄弟尽欢颜,科技征途克万难.曾记河边同举酒,难忘公社共床眠.辛劳不倦耕耘业,刻苦专攻试验田.名就功高君称贵,平平业绩我堪怜.

且不论诗的水平多高,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友情以及对劳模的敬佩之情.

当地农民是怎样得到实惠的呢?

泉塘子农技站用农民的田试验杂交水稻,农民在自己田里做事还照常发工资,种子、农药、化肥全都由农技站提供,全程服务,我们全年在家里的时间最多也就10天,从没有双休日.我们到农户家里落实农田面积,统一播种、统一催芽、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田里增产了,农民就增收了.一旦失败了,也由农技站负责赔偿.天底下有这等好事,谁不愿意干哪,当地农民争着进入示范基地.

李罗斌与袁隆平相知相交三十多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1984年开始,泉塘子农技站一直是袁隆平院士亲自确定并悉心指导的杂交水稻中试基地,从最早的“三系”到“两系”再到现在的“超级稻”,共引进了水稻新组合192个,累计推广面积41万亩,辐射1000万亩,为农民增收节支数亿元.

李罗斌讲,袁隆平是为人类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我们泉塘子农技站能有今天,离不开袁先生!

当年,袁隆平提出了早稻杂交、晚稻杂交的新思路.

李罗斌灵光一闪,马上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双杂配套”,很快得到了袁隆平的首肯和赏识.

上世纪90年代,早稻刚刚有了超级稻,袁隆平提出晚稻也要搞超级稻.

到了2003年,李罗斌又提出了一个新名称:“双超配套”.

聪明人喜欢跟聪明人打交道,在袁隆平看来,只有李罗斌才真正懂得他的心思,能跟上他的步伐.

石志明告诉我,前年他与劳模一起去拜会袁隆平院士,他又写了一首诗:笑迎风雨谒农神,科技攀峰一伟人.耄耋芳华尤自信,田间汗水付艰辛.杂交水稻开天地,种植吨粮盖古今.宇宙隆平星显耀,恩施世界万民欣.

泉塘子杂交水稻中试基地吸引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官员、专家和学者前来参观考察.

只要什么能让农民增产创收,我就干什么.李罗斌如是说.

那年,他在姜畲镇水库村试点,帮助农民改良生猪品种,使当地饲养良种猪率达到98%,仅生猪饲养一项,人均增收460元.他改变草鱼的饲养配方和喂养方法,建成了湖南省最大的“脆肉鲩”生产基地,每公斤脆肉鲩比原先喂养的草鱼增收4至5倍.据不完全统计,李罗斌引进新技术、新成果近300项,累计为农民增收节支1亿多元.

据姜畲镇一位负责人说,李劳模坐镇的地方,包括梅花村、泉塘子村、棋盘村等地,至今没有任何土地抛荒,而且都栽种了双季稻.

他是改革开放后第10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的,次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如今时隔30年,他仍然每天坚持到农技站上班,依然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他就像保姆呵护着孩子一样,深情地呵护着田里的禾苗,呵护着维系国人生命的粮食命脉.

往大里说,能投身到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这个宏伟事业之中,我感到莫大的荣耀;往小里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就是个农民,能为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出点力,我这辈子知足了.李罗斌有些激动地说,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感染了我,他是我的榜样.

有人对他说,您这么大年纪了,也该歇歇啦.

他笑着说,习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袁隆平先生比我大了十二岁,他还在干,我也要接着干下去!

看到自己家乡“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的建设方兴未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悄然改变.李老仿佛年轻了许多,浑身上下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依然坚守在一线,痴迷他的试验田.

诚然,劳模也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每到双休日,如无特殊情况,他都会守在家里,和老伴一起张罗可口的饭菜,等着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回来.他说,做大要晓得做大,小孩子回来看我,我也要尊重小孩子嘛.他很会逗三个孙子外孙一起玩,开心得像个老小孩.

心中永远的痛

杂交水稻的问世,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发展,为我国解决吃饭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罗斌说,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己作为一个农业技术劳模,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创新引领杂交水稻的科研与推广.

早在2002年,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场总结表彰会在重庆召开,李罗斌作了一个经验介绍.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陈晓华兴奋地说,泉塘子农技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先进单位,为什么他们能保持这么久的先进呢?是他们长期保持创新、与时俱进的结果.

这一年,李罗斌到了退休年龄.

袁隆平找到湘潭市委、政府主要领导,请求把李罗斌留下.他说,李罗斌不能走,还让他继续当泉塘子农技站站长,直到哪一天他干不动了为止.

李老不止一次这样对我说,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隆平论坛”没能落户湘潭.

用乡里的话说,那是“煮熟的鸭子飞了”.

2008年,李罗斌得到消息,广东天伦集团准备投资57亿元,打造“隆平论坛”.李罗斌立即找到袁隆平,强烈要求“隆平论坛”落户湘潭.李罗斌举出了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农业基础优势等等一大堆优势,袁隆平更看重的是泉塘子农技站,还有李罗斌这个人.袁隆平欣然答应了.这一项目与袁隆平院士签约,由广州天伦控股投资有限公司与湘潭农博园共同打造.

说起来,李罗斌与袁隆平也是不打不相识.

他们有惺惺相惜,也有过争论.为“双超配套”争论过,全球气候变暖已成定局,对水稻农业是好事.李罗斌提出把早稻播种期提前一个节气,即15天.他提出“双拱双膜”育秧法,形成了“双超配套”高产栽培新模式.这一成果被评为湘潭市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李罗斌常说袁隆平脑瓜子灵活,他提出二季过1200公斤,要李罗斌搞一个“三一粮食丰产工程”,即三分田养活一家一口人.李罗斌说干就干,还真干成了.为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提供了实践依据,是对超级稻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的成功创新.

李罗斌总是用他的聪明才智与奉献精神不断丰富和推动着袁隆平杂交水稻事业的向前发展.

天伦集团拟在湘潭注册一个公司,拨12亿,先建一个隆平会展中心.湖南省政府给湘潭县批转土地750亩作为“隆平论坛”建设用地,计划在5年内,打造成高标准高起点的国际农业论坛,并确定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典型项目.李罗斌就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李罗斌认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就是五千年农耕文明.他的心中有一个“隆平论坛”宏伟设想,是以粮食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场所,是以杂交水稻为主的高科技农业的研究、试验、推广、展示、观光基地,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城乡统筹建设的试验地.建设1万亩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基地,辐射12万亩国家级基本农田高产区.项目建设实体主要包括隆平论坛核心区、示范交流培训区、宜居家园和配套生活服务区.计划当年动工,修建“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展览馆”,集远古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展望农业于一体.“隆平论坛”在关注杂交水稻和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利用袁隆平的世界影响力,能够极大地提升湖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事要是做成了,有着辉煌的前景,还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将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张蓝图绘到底,将会是何等壮观.

本来是件大好事,可不知怎么被市里某领导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天伦集团撤资,项目跑到重庆去了.

峰回路转,第二年,这事报到中粮集团,中粮集团领导来湘潭考察,也看中了李罗斌和泉塘子农技站,明确表态投入120亿元来打造.后来因种种原因把事搞砸了.怎不叫人痛心呢?

话语间,李老眉头耸了几下,我看得出他内心的苦楚与纠结.那时的他已年近古稀,不为名不为利,痛心的是湘潭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

最后,“隆平论坛”在长沙落了户.

当然,“隆平论坛”变成了现实,总该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也许有人还记得,早在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谁来养活中国?布朗预测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此言一出,国人一片哗然,愤懑、质疑、批驳、轻视,一齐砸向布朗.那时中国农业发展势头正劲,以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而袁隆平、李罗斌他们就是创造这个神话的人.

南宋陆游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李罗斌一直记在心上.不管到什么时候,一定要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何况全球仍然有30多个国家存在粮食危机.杂交水稻是公认的、确保粮食安全的得力工具,对维护21世纪世界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他感到任重道远……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健康”

我要干到动不了的那一天,否则永不下岗.李罗斌说,我现在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健康”而奋斗.

有时我老望着他那几根花白的头发走神,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作为全省31个籼改粳高产试验基地之一,泉塘子农技站在2014年一共引进试种了12个粳稻品种,试种面积达527亩,居全省试验基地中面积最大.相对于籼稻,粳稻在增产及稻米品质上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粳稻富集重金属的能力远弱于籼稻的这一特性,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李劳模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目前,国家粳稻比籼稻的收购价每一百斤要高15元,仅此一项即可为农民每亩增收200元左右,再加上增产150公斤,每亩可为种粮农民增收650元左右.

难怪,当地农民都喊他“技术劳模”,都说他是农民心中的“财神爷”.

李罗斌兴奋地说,我现在的重点是放在再生稻的推广上.

怎么又冒出个再生稻来?我一脸疑惑.

李老笑了笑说,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大约只割下稻株的上三分之二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三分之一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

其实再生稻在我国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处于一种有则收,无则丢的状态.历史上把再生稻米称之为养生米.当下则称之为生态米.

我兴致勃勃地说,请您带我到田里看看吧.

走出屋子,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外面是明晃晃的大太阳.我们来到他的试验田,那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禾苗正攒足了劲儿抽穗,微风吹拂,一浪一浪地翻着绿波.

李老三步两步下到田里,恍如鱼儿游进大海一样亲切自然.我甚至觉得他就是从稻田里长出来的一粒种子、一粒神奇的种子.

抚摸着禾苗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李老笑眯眯地说,再生稻主要靠母体营养,好比孩子靠的是母乳喂养,是最营养的.不要施化肥,不要打农药,农药残留为零,又错开了与双季稻、中稻、一季晚稻的季节,可全程机械化作业,深受种粮大户的认可与欢迎.

随着杂交水稻的出现,种植资源丰富,栽培管理技术先进,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再生稻的研究,尤其是福建省谢华安院士领衔对再生稻栽培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再生稻栽培成功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发展成燎原之势.

湖南从2013年开始立项,去年在53个县市进行试点示范,面积达到200多万亩,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湖南省农业委去年就已将其作为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一项重要措施.去年一号文件主题就是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泉塘子农技站从2016年引进8个新组合,在姜畲镇棋盘村种植再生稻128亩,头季稻亩产553.1公斤,再生稻亩产282.2公斤,合计亩产835.3公斤,不比双季稻低.实现了稳粮目标.再生稻与双季稻比,可以节约一季种子、农药、肥料、翻耕等生产资料和农事操作开支,经测算,每亩可减少成本636.5元.实现了节支目标.再生稻谷每100市斤收购价180元,按每100市斤130元的晚稻收购价计算,折合亩产稻谷635.5公斤,与全市平均晚稻单产510公斤比较,每亩可增收326.3元,按湖南2016年再生稻米市场价20元/市斤计算,其经济效益就更加可观了.实现了增收的目标.

如此说来,再生稻种植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的稻作制度.再生稻米集优质、绿色、环保等优势于一体,非常利于形成产业,做强做优“湘米”品牌奠定了基础.袁隆平、官春云、罗锡文三位院士领衔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攻关三熟制粮油茬口衔接课题,也为湖南油菜发展“西拓南进”扫清了障碍.而再生稻+油菜模式则了传统意义上“稻——稻——油”模式茬口衔接的难题,呈现出勃勃生机.

袁隆平院士也极力提倡发展再生稻.他在泉塘子农技站考察时,亲口品尝了再生稻米做的饭,连连说,这才是真正的优质米!

是啊,从当前世界形势来看,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营养意识和安全意识日益增强,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求吃好,吃出健康,吃出长寿.这正是李罗斌想到的转型,必须由高产粮向优质粮转变.

湘潭已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泉塘子农技站作为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级杂交稻中试基地.如今,这里有全套的农业高科技组合,这里有近5000亩的杂交水稻示范基地,2180亩的青山以及838亩水面的白鹭湖.由国家正式命名的“湘潭农博园”,是一处集农业科技、绿色食品、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区,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这是一个农业技术推广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产量最高、辐射影响最大的水稻示范基地.姜畲镇一位负责人介绍,我们一直是以李劳模为榜样,擦亮杂交水稻示范基地这块金字招牌,发挥劳模在科技创新中引领示范作用,我们还打出一套组合拳,这里还有蔬菜基地,建设中的滴灌、喷灌系统工程和整合小农水治理工程建设,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巧抓土地流转之机,践行“科技兴农”的理念.

在种植过程中,姜畲镇大量培育农村专业大户,积极引导农村科技户、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等农村能人,通过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土地流转后靠科技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不少实惠.

现在姜畲镇大片农田都是杂交水稻示范基地,水泥路柏油路村村通,乡村田园化,绿化加亮化,以“一廊、一点”为特色的新农村景象,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走在泉塘子观光大道上,望着一栋栋农家小屋,绿荫掩映,禾苗虽然还是一片青翠,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泥土与稻谷的芳香.

我不由得想起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临别时,李劳模送我两袋米.哦,这就是泉塘子农技站杂交稻中试基地生产的再生稻米.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两袋米,这是李劳模的一片深情,是美好的祝福.

再回头看看李罗斌,真是一个永不知疲倦的老人,仍然坚守在杂交水稻中试基地第一线,坚守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心中永远装着国家和人民.国家,我之国家;人民,我之人民;家园,我之家园……

一个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一个和谐开放的中国正向我们走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告诉世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给世界带来蓬勃生机,中国故事波澜壮阔,且方兴未艾,杂交水稻、再生稻必将是其中的重头戏.

泉塘子农技站在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再生稻的舞台上必将大放异彩.

难怪袁隆平院士会说“我的压台戏在泉塘子”,他是把宝压在了李罗斌身上啊!

责任编辑/廖全国

综上资料: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压台和压台戏和劳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劳模与院士的压台戏本科毕业论文劳模与院士的压台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三人一台戏 冯芃博·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初2016级(21)班作者自画像在老师家长眼里,我是脑袋瓜子聪明的学生接受东西快,学习成绩还不错;但也是调皮不懂事的孩子学习不刻苦、自觉性不强,有时上课要在下.

2、 台当局强推劳基法再招民怨 1月10日,台湾地区立法机构临时会经过18个小时不间断表决,在部分民意代表昏睡中完成了所谓“劳动基准法”(简称“劳基法”)修正案的“立法&r.

3、 最难开发的油藏如何开发访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 在2017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石化完成的“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及高效注水开发技术”(以下简称“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技术&rdquo.

4、 解读对台工作重要思想 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国理念的重要内涵,也是具体落实与推进对台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 对台工作重要思想是中国对台政策的集体智慧结晶,也是历届党对台工作思想的.

5、 失联战机背后的台空军第12队 文 朱江明据台湾媒体报道,6月4日中午,台空军花莲基地的两架F16战机一同参加“汉光演习”,其中一架战机疑似在飞往东北部基隆附近空域途中失联 失联原因是人为操作意外还是机件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