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农村新技术杂志 现造技术论文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 电子技术投稿 软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技术指标 电气工程技术论文 物联网工程技术论文 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技术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德育论文

有关技术分析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永恒的求索(上)萨洛宁《小提琴协奏曲》配器技术分析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技术分析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1

永恒的求索(上)萨洛宁《小提琴协奏曲》配器技术分析,本文是关于技术分析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跟萨洛宁和《小提琴协奏曲》和配器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杨慧冰[1]

[ 内容提要]2008 年,萨洛宁在洛杉矶爱乐乐团任期将满17 年之际,为加拿大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莱拉·乔瑟夫维契(Leila Josefowicz)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于2009 年4 月9 日由萨洛宁亲自执棒洛杉矶爱乐乐团,莱拉·乔瑟夫维契合作首演.这部作品摘得了2012 年格文美尔作曲大奖的桂冠,而它作为一部当代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创作理念和音乐审美本质方面的追求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关注和认识.

[ 关 键 词] 萨洛宁/ 小提琴协奏曲/ 格文美尔奖/ 音乐色彩/ 乐队音响/ 复古/ 细腻/ 简约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7)02-0040-9

2009 年4 月9 日,由芬兰著名指挥家、作曲家萨洛宁亲自执棒洛杉矶爱乐乐团,加拿大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莱拉·乔瑟夫维契(Leila Josefowicz)[2] 担任小提琴独奏,在华特迪士尼音乐厅首演了萨洛宁本人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是萨洛宁受洛杉矶爱乐乐团委约,为加拿大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莱拉·乔瑟夫维契而创作的.在2012 年,萨洛宁和莱拉·乔瑟夫维契,以及芬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完成CD 的录制,同年5 月在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3] 发行.《小提琴协奏曲》摘得了2012 年格文美尔作曲大奖[4](The 2012 Grawemeyer Award For Music Composition)的桂冠.

一、埃萨-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 )

埃萨-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1958 年6 月30 日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在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圆号,同时跟随芬兰指挥教父约玛·帕努拉(Jorma Panula)学习指挥.与萨洛宁一起学习作曲的同学还有萨拉斯特(Jukka-Pekka Saraste)、范斯卡(Oo Vanska)、林德伯格(MagnusLindberg)等等.之后萨洛宁又跟随弗兰科·多纳托尼(Franco Donatoni)、尼克洛卡·斯蒂格利奥尼(Niccol&ogre;Castiglioni)以及埃诺约哈尼·劳塔瓦拉(Einojuhani Rautaara)等作曲家学习过作曲.

1979 年,刚满21 岁的萨洛宁迎来了指挥生涯中第一次演出经历——与芬兰广播交响乐团“RSO”(the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合作,但当时他仍然认为自己的身份是一名作曲家,而指挥家还不能称之为他的职业.事实上,萨洛宁曾说过,之所以开始他的指挥生涯,是为了确保能够有人来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1983 年,萨洛宁代替了因故不能参演的指挥大师迈可·提尔森·托马斯(Michael TilsonThomas),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马勒的《第三交响曲》,这对于几乎没有演出经验的萨洛宁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冒险和挑战.然而,萨洛宁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部几乎没有学习过的作品全部的工作.演出大获成功,从此开启了他指挥家的职业生涯.1985 年萨洛宁担任瑞典广播交响乐团的指挥,任期直到1994 年.

1984 年,萨洛宁与洛杉矶爱乐乐团开始接触合作,他在美国的职业生涯便扬帆起航了.起初萨洛宁在乐团作为指挥大师卡尔洛·玛利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的助手,1992 年起正式担任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和音乐总监,从此他在国际乐坛中逐渐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同年他开始和指挥家彼得·赛勒斯(Peter Sellars)合作,带领乐团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演出了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的歌剧《阿齐兹的圣弗朗西斯》,这也是美国乐团首次得到参加这一活动的机会.从那之后,萨洛宁带领乐团在美国、欧洲、亚洲等许多地区,以及瑞士卢塞恩音乐节、伦敦逍遥音乐节、科隆音乐节等国际音乐节中演出.2003 年,萨洛宁创办了波罗的海音乐节(Baltic SeaFestival),并担任音乐总监.在萨洛宁担任乐团音乐总监的期间,乐团委约新作品数量多达50 余部,完成了973 场音乐会和23 次巡演.在萨洛宁的带领下,洛杉矶爱乐乐团日渐倍受推崇和被世界关注.乐团一再延长萨洛宁的任期合同,直到2009 年古斯塔夫·杜达梅尔[1](Gusto Dudamel)接替了他的位置.同年萨洛宁被任命为洛杉矶爱乐乐团首个“荣誉指挥”.萨洛宁是洛杉矶爱乐乐团历史上任期时间最长的指挥 .2008 年起担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和艺术指导.

在洛杉矶爱乐乐团的这些年,萨洛宁致力于指挥演出并录制20 世纪以及同时代作曲家的新作品.他是一位对音乐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音乐家,在创作和指挥领域,萨洛宁对自己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怀着对音乐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热情,在提及那些流传古今的经典之作时,他认为还需要更多时间的沉淀,才能驾驭它们.当萨洛宁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他开始指挥、录制许多作曲大师的作品集.萨洛宁在Sony、DG 等公司录有大量唱片,包括里盖蒂作品全集、拉赫马尼诺夫协奏曲集、卢托斯瓦夫斯基交响曲、以及西贝柳斯、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穆索尔斯基、林德伯格和萨里亚霍等作曲家的作品.

初到洛杉矶时,萨洛宁依旧以“作曲家兼指挥家”来定位自己.作为一名欧洲当代音乐家,欧洲现代音乐创作中那些诸如避免旋律、挖掘新音色的无限可能性,以及过度强调理性等观念对他的创作必然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尽管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萨洛宁依旧可以创作出简明、直观、一目了然的新音乐.然而,这种“一目了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也是一种保守.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使得他被以约翰·亚当斯为代表的简约主义音乐所吸引.随着萨洛宁个人艺术观念的逐渐成熟,他便开始跟随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然而高强度的指挥工作使萨洛宁的创作有时不得不被搁浅.因此2000 年,萨洛宁用一整年的时间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以便潜心创作.在这期间,萨洛宁为钢琴家Gloria Cheng 创作了《Dichotomie》以及乐队作品《Gambit》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他的好朋友——著名作曲家林德伯格等等.从那以后萨洛宁一直没有停止创作,作品涉猎也较为广泛,包括乐队作品《 Foreign Bodies 》(2001)、《Insomnia》(2002)、为乐队和两名女高音而作的《Wing on Wing 》(2004)、《钢琴协奏曲》(2007),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小提琴协奏曲》(2009)等等.

正如萨洛宁所说的一样:“即便是一部杰作,也应当是有机的材料,而不是铁板一块.由于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一代人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演绎这些作品的……我们必须不断重新审视这一切.” 萨洛宁无疑是21 世纪世界乐坛中最活跃的音乐家之一,一方面,作为一名杰出的指挥家,萨洛宁凭借对作品准确和独到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指挥经验,赋予岁月长河中那些经久不衰的杰作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萨洛宁给予当代和自己一样,活跃在世界音乐创作前沿的作曲家们的作品以精准的诠释,将这些具有时代使命的新作品带上舞台和观众见面.

二、埃萨-佩卡-萨洛宁和他的《小提琴协奏曲》

(一)“博古通今”的音乐家

萨洛宁身兼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双重身份,对于不同时期的音乐,尤其是20 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和当代新音乐,都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经过了对传统杰出音乐作品的学习与研究、对当代新作品的接触,以及积累实际音响这样一个融汇贯通的过程之后,萨洛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结构模式和音乐美学理念.当然,个人音乐创作理念的形成同样和作曲家在欧洲、美国多年的职业生涯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因此,这是一部集作曲家音乐生涯和个人经历于一身的创作,是作曲家对过去生活和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萨洛宁在音乐创作中有勇气遵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同样,他也具备表达这些想法和心声的魄力,从而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然而,这种“勇气”和“魄力”不仅需要作曲家对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有着充分的理解和积累,更需要在当代音乐创作领域“百花齐放”的盛况中具有占领一席之地的实力.

自20 世纪以来,欧洲现代音乐创作领域盛行创造新作曲技法、挖掘新音色无限可能性的潮流,并且这种潮流日渐趋于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这似乎是一条音乐创作发展在这一时期的必经之路,导致许多作品都出现“相似”的现象.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萨洛宁没有随波逐流,他曾说:“欧洲很多人盲目接受的那些避免旋律,甚至写一条旋律已经成为当代音乐创作中无法容忍的事情,这些想法真的是太疯狂了!然而这却不是唯一的真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生活在美国的欧洲当代作曲家,自由开放的美国社会为萨洛宁注入了各种新鲜的音乐形式和音乐理念.例如以约翰·亚当斯为代表的简约主义音乐,以及流行于社会的民间通俗音乐都对萨洛宁产生影响.他对音乐有着纯粹且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并且用抛开一切偏见和追逐时代潮流的想法,听从个人内心的声音来抒发对音乐的真实感受.

萨洛宁透过指挥家独特的视角对音乐作品进行审视和理解,并将它们演绎出来.经过多年沉淀和积累,萨洛宁最终探寻到一条更加接近内心真实世界的道路,秉承这种追求自然和本性的理念仿佛能将人们带入到一个纯粹、质朴的音乐世界.

(二)《小提琴协奏曲》

2008 年,萨洛宁在洛杉矶爱乐乐团任期将满17 年之际,创作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于2009 年完成.萨洛宁自述到:“最初创作这部协奏曲的原因是由于此前在洛杉矶和芝加哥与莱拉·乔瑟夫维契一系列当代作品愉快而振奋人心的合作.她演奏新音乐就像演奏勃拉姆斯、贝多芬以及其他乐团的作品一样全身心投入.她身上那种无所畏惧、不受束缚的品质鼓励着我走向我不确信是否能够到达的地方.这部作品也像是我个人对她的一种描述,她无疑是这部作品完美的合作伙伴…”[1],“我在洛杉矶交响乐团作为音乐总监的这段漫长而又非常愉快的任期即将接近尾声,在这17 年后我决定是时候把更多时间转移并尽量投入到创作中去了.”萨洛宁在几十年音乐事业里积攒的点点滴滴成就了他对音乐结构和乐队音响控制力的娴熟与老道.在欧洲和美国都生活过多年,不同环境氛围中的经历,为他创作和指挥的工作积攒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即将离开工作生活长达17 年之久的乐团时,萨洛宁创作这部作品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小提琴协奏曲》音乐语言简洁细致,自然流畅.这部作品创作历时九个月,相当于孕育一个新生的时间,萨洛宁称其为“美丽的巧合”.他希望通过这部协奏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正如他自述的那样:“这像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巨变,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我感觉这部作品像是以某种方式试图概括和总结我作为音乐家在生活中所学习和经历的一切.然而我已经50 岁了,这种到达了人生一个分水岭的感觉则日渐加剧,并且它残忍地摧毁了我关于自己还依旧年轻的所有幻觉.”

这是一部四乐章,时长29 分钟的协奏曲.格文美尔作曲大奖的艺术指导马尔茨·萨特怀特[2](MarcSatterwhite)先生这样描述这部作品:“作品以小提琴独奏开始,随后音乐包含着一系列主题,从安静的’心跳’到都市流行音乐风格,并且以一个和弦结束全曲.”他评价《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具有兼收并蓄的影响,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它凭借这样独特的个性而颇具影响力.” 第一乐章“幻想(Mirage)”揭示了作曲家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变化,伴随而来的还有那些对过去时光的缅怀和面对生活愈发沉寂安宁的状态;第二乐章标题译为“涌动 I(pulse I)”,作曲家将本乐章描绘成这样一幅画卷:“在如此寂静的房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枕边人的心跳声,这种柔和而安宁的思绪在你身上的每一个角落蔓延开,因此你无法入睡.直到第一缕晨光透过窗帘洒在脸上…”;第三乐章涌动 II(pulse II)从标题看是第二乐章的延续,但这里的音乐变得奇异、都市化(urban)且富有动力,该乐章具有综合了民间音乐、简约主义音乐理念等流行文化的倾向,不同风格在这个乐章中相互作用、互相渗透,碰撞出别具一格的火花;最后一个乐章(Adieu)标题译为“告别”,也并非巧合,只是代表着一种自然规律的意义——旧的事物将要结束,而新的生命又将孕育开始.它既是萨洛宁作为一个音乐家对自己前半生经历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今后音乐人生的起点.萨洛宁说,“当我写到这部分最后的和弦时,我陷入了疑惑,为什么最后一个和弦,听起来好像并不属于这部作品.然而现在我有了答案,它并不是这部作品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就像在我今后生活中远离关于未知世界的所有刺激和恐惧,并通往未知世界的一扇门.”它开启了萨洛宁全新的篇章,于音乐,于人生.

作品折射出萨洛宁近年来音乐创作中对生活对音乐全新而深刻的认识.如今萨洛宁历经数十载音乐生涯的洗礼和积淀,在音乐创作中更加注重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时代的需求.整部作品作曲家将小提琴独奏作为乐队的缩影和主线,与其他乐器组合乃至乐队齐奏进行交替.从第一乐章到第四乐章,随着音乐的发展,这些乐器组合形式从单一的打击乐器到同组乐器,最终逐渐发展成乐队齐奏.小提琴独奏像一道光束般穿梭在整部作品中,带领听众在不同情绪的乐章之间感受音乐的变化——它作为音乐运动的主线和视角,从作品开始便和打击乐加木管为主的组合形式相互交替穿梭.起初,独奏声部从一个独立的视角出发,带领听众感知由于不同打击乐器的加入所带来的色彩变化,继而逐渐消退,使音乐的主线在钢片琴声部延续,因此音乐运动的轨迹自身也发生了色彩的变化;通过以上的交替方式,小提琴独奏声部这道光束延续至空灵、寂静的第二乐章.独奏声部以“下行动机”为主要材料,并且重复了12 次.其他声部在配器方面通过对音色、乐队声场等方面细腻地处理,清晰地刻画出小提琴独奏声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从而进一步渲染空灵、静谧的音乐氛围.然而这种氛围很快被第三乐章打击乐快速密集的节奏型打破了.经过前两乐章音乐的发展,此时音乐进入一个热情洋溢而富于动力的氛围.本乐章明显融合了以简约主义音乐为主的多元化音乐风格,以乐队齐奏和小提琴独奏为主的两种形式进行交替,并在小提琴和打击乐激烈的情绪中结束.当这种热情依旧洋溢在时空中,音乐情绪突然转入相对安宁、平稳的末乐章.虽然此时音乐布局依旧以小提琴独奏和乐队齐奏相互交替为主,但不同之处在于,独奏声部每次出现都和木管乐器或弦乐器以模仿、对位、重复等不同方式形成组合;当以小提琴独奏为主进行了最后一次陈述之后,乐队齐奏完成了整部作品的最后一个和弦“bD-bE-F-bA-bB-B”.

接下来就着重从“音乐的复古形式”、“乐队音响细腻化处理”等方面的特点对作品的配器技术进行分析.

三、“复古”而不“返古”的新时代音乐

打开总谱,谱面直观简洁,没有复杂多变的形态和新颖罕见的演奏说明.展现在眼前的作品似乎秉承一种“复古”的精神和情怀,可它却完全不同于古典主义时期传统音乐的写法.由于当代音乐发展的繁荣景象,各种各样风格和形式的音乐如同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让听众应接不暇.新作品给予听众听觉、审美甚至视觉等多方面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力,这种冲击使得听众对音乐的包容能力和接受能力愈渐提高,同时也改变着听众的审美习惯.因此传统古典的音乐作品和风格已不能满足当代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了,听众对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也充满更多的期待.这也揭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重回类似于古典主义的传统音乐时代已无可能性.萨洛宁曾经说过:“不论是今天还是别的时候,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并不是为了创作不朽的作品……而是为了创作和此时此地有关的东西,为了把你认为、你理解中重要的东西传达给其他人.因此,我们需要新的艺术.旧的艺术做不了这些.”[1] 萨洛宁作品中所谓的这种“复古”实质上已完全不同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也并非追求古典主义音乐结构和写作技术.它更接近于对古典精神的追求和对自然本性的释放.为了实现这种追求,萨洛宁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因此在作品中也能看到这些“复古”的音乐形式.

(一)第一乐章“幻想(Mirage)”

1. 谱例1,作品以小提琴独奏开篇,展现出直率的音乐性格.钢片琴、钟琴等色彩性打击乐器相应的给予点缀.这种简单直观的谱面显露出一种古典主义的精神和情怀.但这并非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写法,而是遵循了流畅、自然和追求本真的理念.与传统音乐不同的是:开篇旋律由小提琴快速、长时间、几乎没有中断地演奏仅有细微变化的律动,并且持续77 个小节之久,这在传统音乐创作逻辑中是不可想象的.在这样的运动中,音乐色彩产生非常迅速的变化,就像一道运动穿梭的光束,并以这样的视角带领听众进入一个空灵、梦幻、运动着的时空.那里仿佛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充满对音色无限的幻想.作为独奏乐器声部,如此冗长、均匀的律动让听众如何理解?然而,这也正是这部作品开篇最独到的地方.作曲家恰恰用这种匀称的律动来表述内心的平静、以及音乐内在的平衡和色彩的变化.正是在这样匀速的运动当中完成了作曲家关于音乐平衡,色彩转换的意图:小提琴独奏声部由“F-#F(bG)#G-A-B-C-DbE”构成的八声音阶,在音乐快速均匀进行的同时,第五小节起小提琴横向旋律的音高以纵向叠置的形式在打击乐声部演奏,音乐形成了从单一的小提琴音色变成弦乐和打击乐器相结合的色彩变化.

2. 谱例2,钟琴在小提琴运动着的轨迹中提高15 度重复小提琴声部个别音高,点亮了音乐的色彩,音乐完全笼罩在一种空灵、闪烁的氛围里.第6、7 小节独奏声部音高即竖琴“G-C-G”和钢片琴“F-G-#A(bB)-B(bC)-#C(bD)-#D(bE)”的音高,是小提琴运动轨迹中横向音高在打击乐声部纵向的提炼和凝结,犹如枝叶上的雪花,被寒风吹散,纷纷飘落在空中.同时,钢片琴六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按照“一个半音加四个全音”的规律组合而成.这种集合的写作方式体现了序列音乐对萨洛宁的影响.

3. 谱例3,小提琴独奏声部演奏同音反复的双音空弦音,犹如一位沉思者逐渐淡出画面.在节奏和音乐气息逐渐变得舒缓的同时,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形成了类似例1 小提琴和打击乐器的关系.由于小提琴独奏逐渐静止,而音乐仍需要一种动力引领着乐队继续向前发展.因此,钢片琴像作品开始的独奏声部一样,成为了时空的缩影,音乐沿着这条全新色彩的轨迹将听众带入另一个灵动、闪烁的时空:长笛乐器和单簧管乐器在纵向将钢片琴声部横向运动的音高重新组合,同时木管组内部也有音色和声音位置的交替.中音长笛、第一长笛以及短笛和第一、二单簧管交替演奏,形成闪烁、灵动的音响,逐渐从中音长笛和单簧管低音区浓郁的音色变换到短笛高音区灵动剔透的音色,犹如梦境中闪烁着飘渺而美好的希望一般.

4. 谱例4,钢片琴作为音乐运动的轨迹逐渐将乐队带入到“渐弱”的状态,和独奏声部再次进行交替,音乐时空又一次进行了转换,音乐色彩同样也发生变化.独奏声部横向的音高(D-E#F-#G-#A-B)依旧在纵向被凝结成打击乐声部强奏的六音组.如图( 见下页例4)

(二)第四乐章“告别(Adieu)”,是对整部作品甚至作曲家音乐生活的阶段性总结.萨洛宁将这部作品视为对过去几十年音乐事业的回顾,同时,它也体现了作曲家向往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创作中的新生活.在作品末乐章里也随处可见前曲中的蛛丝马迹.

1. 谱例5 所示,独奏声部演奏旋律时,木管乐器和色彩性打击乐以八度结合的形式形成新音色,短笛从实际音高的a2 音~ d4 音,音域超过一个八度,通过上行音阶的形式逐渐穿透钢片琴凸显出来,并提亮整个乐队的色彩.同时,小提琴声部的旋律以大跳的音程关系为主,似乎在带领听众回顾作品中五彩斑斓、更替变幻的时空和音乐轨迹.这也是采用接近自然和本真的古典主义理念的结合方式和音色转换的细致安排,从而体现内心超脱的朴素,也通过这种方式创作出属于当代音乐的新声音.(见例5)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李浩)

本文评论,这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萨洛宁和《小提琴协奏曲》和配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技术分析本科毕业论文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春风吹动思乡梦(唐)武元衡《春兴》赏析 安徽 张坤【原诗再现】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①流莺即莺 洛城②洛阳,诗人家乡在洛阳 【诗文大意】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

2、 《大提琴协奏曲》创作技法(下) 姜芷若1(接上期)四、偶然音乐技法“偶然音乐”(aleatorymusic)是指在1945年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音乐现象 “偶然音乐”在创作上,可以完全.

3、 春天的萌动,永恒的诗(九章) 那杯咖啡鸟儿,在窗台外喳喳地叫个不停,细声地,怕惊醒室内室外的春天人儿,在温暖里徜徉,品尝着从马来西亚买来的白咖啡,香且浓淡淡的,袅袅的轻烟,实在太轻了,太软了 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只是一个短暂的时刻.

4、 和萨满对话(组诗) 萨满的眸光最美是你,深陷的眸光那么静 是花开半夏慢慢研磨出的静是露水珠,在柳叶上轻轻颤动的静 是世间万物了然于胸的静最深是你,凝神的骨架那么静 是150厘米中空无琢的静是水滴石穿的静 是风吹草木,枯叶.

5、 乌姆萨拉往事(组诗) 周 童月光破窗而入人在多哈手捧韶华,立于椰枣树的清凉下远方,家,如潮汐拍岸潜入梦乡凌晨三点月光,破窗而入一如破窗而入的你窗下一地青辉疑为初雪降临 午夜触碰到尤克里里的忧伤乐音短促,切割留守在旷野中的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