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教育国际化论文 高中继续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发表等级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 西部教育属于什么期刊 法制教育的论文

关于教育国际化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跟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历程、举措和特征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教育国际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3

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历程、举措和特征,本文是教育国际化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与高职和新加坡和举措类论文范文例文.

摘 要: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大致经历了从配合外向型工业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到满足高科技发展确立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再到适切知识经济发展推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新加坡通过人才国际化、课程国际化、与知名国际企业合作、开展国际培训等举措,建立起了符合本国国情、具备本土特点且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高职教育体系,呈现出了特有的路径发展特征.

关键词: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

一、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

(一)20 世纪50 年代到70 年代:配合外向型工业,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伴随着独立国家建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变化,新加坡高职教育在建立之初便具有既学习先进国家更结合国情自我更新的特点.1824-1959 年是英国统治新加坡的时期,英国把新加坡作为转口贸易的场所,新加坡经济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缺乏根基.20 世纪50 年代后期,新加坡为了改变单一的转口贸易带来的诸多问题,开始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客观上形成了对大批技术工人需求的增长.从20 世纪60 年始,新加坡政府将发展出口工业作为工业化政策的重点,依赖外资担负起推行工业化的重任[1],并在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开始培育以本地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同时把教育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使其服务于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工业的需要.这些举措推动了新加坡技术产业的形成,提高了出口产品竞争力,同时职业教育在新加坡进入快速发展期.1963 年,新加坡实施“全职业计划”,连续派职业院校教师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留学[2],以提高师资能力摆脱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的困境,从而改变其对英国贸易过度依赖的既定格局.

1968 年,新加坡开始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考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时任总理吴作栋曾言“若要达到世界级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拥有世界级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3].

为适应产业转型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从

20 世纪70 年始,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专科性质的高职教育,使之取得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另一方面,把“使学生具有走向国际的能力,培养具有全球性眼光的学生”作为教育明确的目标之一,并通过外国企业和政府联合设立的多所培训中心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些培训中心包括著名的达达(Tata)、罗莱(Roller)、飞利浦(Philips)政府培训中心及日新培训中心等.此时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更倾向于表现为一种途径,即通过对西方国家先进理念和技术技能的学习,摆脱技术人员不足以及技能不高的困境,从而更匹配地服务于新加坡的出口工业化经济发展需要.

(二)20 世纪7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满足高科技发展,确立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由于劳动力市场紧张和国内产品制造成本较高导致新加坡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下降,新加坡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与此紧密联系的高职教育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是政府层面直接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面

对竞争不断加剧的国际环境,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加坡就确定了技术升级,推行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和高科技化的发展战略[4].一方面,新加坡高职教育对促进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吸引高科技的外来投资提供了相对别国较强的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在新加坡政府尤其是经济发展局的推动下,新加坡职业教育迈出了与国外合作办学的步伐.随着理工学院办学资金的充足和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为适应经济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通过跨国合作将原有的3 所(达达、罗莱、日新)政府培训中心整合成了精密工程学院,同时1980 年开始与日本合作先后举办了日本新加坡软件工艺学院和日本新加坡技术学院与外国合办的职业技术学院[4];将日新培训中心升格为日新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并与外国政府合作成立了3 所新学院,即1982 年成立的日新学院(软件)(Japan- Singapore Institute)、德新学院(生产科技)(German-Singapore Institute)和1983 年运作的法新学院(电子科技)(French-Singapore Institute).

二是在新加坡政府强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尤其是确立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进程中,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随之”国际化发展(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大学、理工学院和教师培训性质的教育学院).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新加坡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高科技、高工艺和高增值的集约型产业,以期成为金融、信息等国际服务中心.为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高职教育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又有了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发展策略:一是推行奖学金制度,除了政府奖学金中的教育部奖学金、国防部奖学金、萤火虫计划奖学金主要面向本科院校的优秀学生外,国有控股大企业奖学金则通过海外学习和培训独立培养自己的员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走出去”提供了机会和帮助.二是基于新加坡政府避免高校成为狭小地方社区的观念和自身人力资源储备空缺的现实以及长远考虑,在面临国内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加的压力下,仍积极推行留学生政策,吸引外国留学生.20 世纪90 年代初,在新加坡当时已建立的4 所理工学院的外籍学生比例已达到10%[5].

(三)20 世纪90 年代至今:适切知识经济发展,推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

1997 年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新加坡政府意识到旧有的经济模式将遭受欧美以创新设计为动力的新经济的控制和冲击.为此,发展高科技产业、现代知识产业成了新加坡政府和社会的新认同.

1998 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提出了重要的“双翼发展”计划:将世界顶尖大学引入新加坡办学,同时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开发教育产业.[6]此后,新加坡开始在继续鼓励本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同时,逐渐拓展国际学校中的外国学生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留学生教育[7],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增加学校收入.进入21 世纪后,新加坡政府加快了推动国际教育产业化的进度,取消了先前对外国留学生全额或部分优惠的资助政策,新加坡留学教育和教育服务向商品化发展的趋势逐渐明显.

2003 年,新加坡政府又推出“ 环球校舍”(Global

Schoolhouse Project)计划,旨在通过吸引全球的学生和学者把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首要的教育服务枢纽,如实行引进知名院校在新加坡建立海外校区、鼓励国外职业院校在新加坡建立研习基地等举措.

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了新的特

点.其一,与20 世纪90 年代前以留学教育为核心不同,90 年代后新加坡一方面加快课程国际化,另一方面开始发展国际教育服务产业.[8]其二,院校成为国际化实施的主体.随着新加坡高校推行内部治理改革,院校自治权不断扩大,在经费使用和教师聘用上享有了更多的灵活性.新加坡政府在1996 年提出“建设世界级大学”的国际化策略,2000年实施院校治理改革,在院校管理结构、资金来源和教职工管理三个领域进行改革,2006 年开展院校自治改革,在院校企业化、明确院校责任、改革拨款制度方面彻底改革.配合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级大学”的战略目标,新加坡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确立了各自的国际化办学目标,积极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化活动和项目.其三,国际合作内容更为多元.在教育大众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新加坡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已不再是20 世纪90年代之前单一维度的人员流动,而是呈现出了包含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和经营国际化等多维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9]综上,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加坡高等教育实施的国际化不再零散、单一,而是在全球化脉络下,重新思考国际化所需要的整合性和策略性的发展.

新加坡政府首先形成了清晰的创建思路,即确立国家经济发展中心——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确立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继而通过创建世界级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虽不在此列,但办学方向上与此一致)提高院校办学质量吸引外国留学生,并且将院校治理作为创建世界级大学的前提性条件着力改革,通过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将留学教育和教育服务商品化、产业化.[10]

二、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举措

(一)人才国际化

囿于国土面积及国情条件,新加坡政府在人才培育及资源利用方面长期推行“引进来”与“送出去”政策.

一是提供优惠政策条件,面向世界招聘高水平高技能外籍教师.当前“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外籍教师人数已超过其教师总数的10%”[11].除了在国内企业选聘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新加坡高职院校还多渠道引进国外教师资源,如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重视引进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和使用先进设备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通过高薪聘用制,吸引优秀留学归国人员.这些举措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新加坡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充分保障教师赴外培训进修.尽管新加坡理工学院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有在国外研修的经历,但政府仍鼓励理工学院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外学习、培训和深造,目的是让其广泛了解国际最新科技成果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以培养国际化的外向型人才.各理工学院积极引入前沿知识,引导教师关注国际新技术的发展,为此定期派出教师参加国外学术交流会议、赴海外行业企业学习或,以开阔教师国际化视野,在实践的项目操作中培养师资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二)课程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新加坡理工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各院校纷纷设立了区域与国际主题课程,推行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学,采用选修制和学分制,同时配以“海外浸濡学习、学生交流计划和海外社区服务计划”等教学活动,推行跨文化课程、海外研修课程或让学生选修国外职业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课程的数量和比重迅速增加.

一是与国际院校或企业保持联系,确保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先进性.通过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开展的国际交流,新加坡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教材,开设了某些新兴学科的课程;在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的制定上,得到了国外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为确保专业水准,新加坡高职教育机构始终瞄准行业企业,参照国际、本国及区域经验,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并积极研究科技发展动态,以确保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

二是推行海外实习项目.新加坡政府以提供补助的形式购买海外实习产品,并根据院校在海外实习培训的人数、效益等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20 世纪末,新加坡政府在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开始推行理工学院的“海外训练计划”.由院校自主报送,每年选派数千名优秀的在校生或研修人员前往海外的大型企业实习或接受高级培训,政府提供相应的往返差旅费和生活补助.[12]除了通过校企合作,尤其是依托大型跨国企业资源实施的海外训练计划,新加坡政府还鼓励各理工学院通过校校合作共建海外研习基地的形式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化水平,如南洋理工学院就明确提出要有30%以上的学生有海外研修实习经历,并在全球设立多个研习基地[13],相继在我国苏州(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4 个海外研习基地,每年分批次派学生赴海外研习基地进行专业课程项目设计、文化交流等研习活动.

新加坡长期重视培育面向世界、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向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课程学习与校园实习相结合、海外训练与本地工商业训练相结合,新加坡高职院校学生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知识,且能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与生活,毕业时获得与最新经济发展动态同步的经验技能和人际交流情商,也可为申请深造大学学历做准备.

(三)与知名国际企业合作

新加坡从独立之初就意识到外国投资者在工业化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跨国公司的到来不仅能给新加坡带来资金,且能为新加坡这样一个没有资源和市场的城市国家带来所急需的遍及全球的市场[14],即借助跨国企业的力量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吸引跨国公司到新加坡并向他们学习一直是政府的着力点,这同时也给新加坡的理工学院提供了机会.

新加坡各理工学院和企业有着相当广泛的联系.这些企业不仅在新加坡,还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南洋理工学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企业就有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著名跨国企业,如IBM、微软、HP、思科、NEC 等跨国公司及数百家国家前沿技术领航企业.通过校(国际)企的合作,学生既能更客观和深入地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和运行管理等特点,更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各种各样企业的运营和运作,获得理论和实践上的锻炼机会.南洋理工学院通过与国外政府、知名学府和工商业界的密切联系,始终保持着与最新科技及工商企业界的同步发展.

(四)开展国际培训

新加坡各理工学院也高度注重社会培训,不仅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在职培训,且其国际培训开发也异常活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由隶属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数十个科技学院和培训中心整合而成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就是这方面发展迅速、成果突出的年轻高职院校典范.

提供培训的南洋理工学院国际(NYPi)是与学校平行的国际项目和培训机构,下有项目中心、国际职教研修中心等,负责加强NYP 的全球业务,并积极寻求提升NYP 的全球影响力.NYPi 是新加坡外交部和其他政府机构的培训合作伙伴之一,支持新加坡政府的技术援助举措,举办了许多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教师能力建设和扩大教师能力的专门教师培训,并为各种组织的合作伙伴提供优质的培训课程,如GI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新加坡政府合作的国际企业以及淡马锡基金会和世界银行等.

NYPi 培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国际培训项目众多,如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项目、东盟信息联系工程项目、海外咨询项目等;二是培训开发地区广泛,包括中国、印度、印尼、伊朗、马来西亚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这些年去新加坡学习的国内职业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就非常之多,仅淡马锡基金会这5-6 年来就组织了河南、山东、四川等10 个省市的2000 多人前往新加坡学习、培训和研修,而且国内这种培训和研修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15];三是培训对象层次多样,除了海外师生、企业家等外,还包括国家高层领导.

三、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特征

经过50 多年的发展,新加坡的高职教育已经建立起了符合本国国情、具备本土特点且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高职教育体系.无论是最初的走向国际,后来的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还是当前的本土国际化有所侧重,均立足于本国国情,服务于新加坡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特有的路径发展特征.

(一)符合本国国情和本土特点的改造和创新

新加坡高职教育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本身就是在对别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

模式、澳大利亚的“立交桥”模式、美国的“渗透型”

模式和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新加坡均有所借鉴.但在借鉴过程中新加坡却坚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理念,参照前首先对被借鉴国先进经验产生的背景条件与使用范围进行充分研究,再结合本国实际比照加以改造和创新性地借鉴和利用.

这也是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多次组团赴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学习职业教育模式,但认为“没有一个模式能应对新加坡未来工业的发展”的原因所在,更是新加坡高职教育与别国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看似既有相似之处、实则又有独立巧妙之处的原因所在.

新加坡高职教育在自我创新的同时,还坚持开放式创新,始终与国情、与国外企业、与国际知名院校同行.如20 世纪80 年代德新学院就根据两国国情的不同(德国以企业为主完成培训任务,新加坡企业规模不大,且没有专门的培训中心以完成高质量的技能培训工作),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加坡的“ 双元制”——“ 教学工厂”

(Teaching Factory),实现了院校、企业和培训中心的有机结合,不仅被新加坡各理工学院广泛采用,且

成为有新加坡特色的“双元制”.随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引领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又前瞻性地将“教学工厂”升级为了“科研创新工作坊”[16].这些工作坊密切关注和研究国际新技术,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领域的人才需求,在此研究基础上制定招生计划,并随之动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接受和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质.[17]此外,政府还明确提出了创新和创业能力是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唯一途径,并为学生发挥创意提供各种契机[18],鼓励理工院校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创业大赛已成为一项长策.

(二)始终以国家经济发展为核心

新加坡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

的教育方针,因此结合自身外向型的经济发展特征加大了对外向型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建国初的新加坡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引进外资来发展出口工业,由内需型向外向型转变,这从一开始就促使与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新加坡高职教育始终坚持为新加坡经济创造价值,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国际化,因此其国际化进程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步或超前,政府和理工学院在价值观和认识观上也对此高度认同.

首先,政府的建校初衷是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5所理工学院均是适应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并与经济的发展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丰富和完善,以满足持续变化的产业需求,因此在新加坡经济的腾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是一直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新加坡建国初期,经济发展采用外输导向策略,主要是通过引进外资调整产业布局.为保证引进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能充分发挥效能,客观上就需要一支由大批专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熟练工人构成的队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加坡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出了大量适应国家不同阶段和战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技术及管理人才.当新加坡经济从20 世纪70 年代的技能密集型发展到现在的知识经济型时,各理工学院也将自己的培养目标从技能型人才调整到了现在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并在人才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校企合作国际化及培训国际化的举措中,始终牢牢遵守一个原则:为我所用,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所用.

(三)落实和扩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权

在实施教育改革后,虽然新加坡教育部负责高职教育各种政策、规章条例和教育发展规划等的制定并直接管理5 所理工学院,虽然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80%来源于国家拨款,但政府只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调控,专业设置、师资组建、教学模式等具体事务完全交由院校自行决定.这样院校在教师聘用、经费使用以及国际化课程设置等方面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治权和灵活性,院校在国际化教育交流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因此,新加坡院校自治改革是院校国际化的一部分,是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所作的制度准备和基础铺垫,对加速理工学院国际化进程也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其目的在于以主动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世界的发展竞争与挑战,建立卓越的国际一流理工学院.

综上,持续创新、开放合作是新加坡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即始终以国家经济发展为核心发展高职教育,以国际眼光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以院校自治为前提保障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活力,在借鉴别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成功模式时,并未全盘照搬,而是立国、博采众长并加以创新,走上了从最初的主动“走向国际”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技能以及主动“引入”外资到“优质化”发展再到输入与输出双向并举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在国际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也成为了新加坡享誉世界的品牌之一.

该文结论,本文是一篇关于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职和新加坡和举措相关教育国际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生学术沙龙教育模式:概念、实施与 摘要研究生学术沙龙教育模式是保证高校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有效性的重要路径之一,具有实现研究生学术能力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提高的作用,有利于营造学术交流活跃的教育生态系统,促进研究生交流,以多元文化构建、多学.

2、 高职专业群:高职教育新突破的着力点 谭 任 绩, 王 悠(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交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32)摘 要 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要实现新突破, 主要依赖选择 “职业技术性发展模式” 的高.

3、 本地化和国际化:一带一路视阈下高职教师专业的柳州思路 【摘 要】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论述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提出坚持本地化发展策略、践行国际化发展策略,以及“两路并举、相互融通”.

4、 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的根本价值遵循 摘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高度吻合立德树人第一任务的本质属性和高……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价值要求,契合了国家新发展理念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进一步完善人.

5、 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改革:价值、困境和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更加尊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互动的教改尝试不断涌现,各类层次教育都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育改革的目标 本文.

6、 国际视域下的教育治理:治理、组织和路径 国际视域下的“教育治理”治理、组织与路径①严孟帅(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摘要在对“教育治理”基础理论和基本路径的探索中,国内外的研究者意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