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法制和社会杂志社 社会杂志社 社会语言学论文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心理学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变迁论文 社会角色论文 人教版品德和社会教学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怎么写 社会德育论文 化学和社会的论文

关于社会变迁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基于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内涵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社会变迁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8

基于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内涵,本文是关于社会变迁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与社会变迁和素养和内涵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2014 年,我国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新的社会需求出现和之前教育改革不理想的社会背景使新的核心素养的提出迫在眉睫,以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织的关于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基本确定了21 世纪的核心素养框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厘清核心素养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有利于理解核心素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进而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变迁下的核心素养内涵,并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一、不同时代的核心素养

(一)秦朝至魏晋:忠孝两全,以德为重

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动乱,秦始皇开创的集权制度为后世奠定了社会制度的基础.到了汉朝,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和“重选举以用贤才”的文教政策,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成为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最为明显的是“三纲五常”和忠君孝父,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是以核心素养为标准来举孝廉、推茂才、纳贤良.察举制体现了汉朝统治者对儒学中德行的重视,该制度从汉高祖时期萌芽,到汉武帝时期逐渐完备,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才被九品中正制所替代.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办法是,通过州、郡的大小中正官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 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此制度的评定标准的核心是德与才,但是由于社会的局限性,九品中正制没有能够真正把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好, 而是发展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歪曲核心素养的状况.但纵观全局,统治者对德与才的素养要求是一致的,这一时期,德行占的比重更大.

(二)隋唐至清朝:科举盛行,凭才入世

中国古代社会在隋唐时期走上了鼎盛繁荣.伴随着社会走向稳定和繁荣,统治者对人才选拔标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教育作为兴国之要提到了战略高度.为了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的拔尖人士入世为官,科举制应运而生,其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凭考试成绩优劣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才学成为最主要的核心素养.于是,人们都开始埋头苦读诗书, 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入朝做官.后来,历朝历代不断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可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考试方式改为了“八股取士”,这种考试方式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整体而言,这一时期,才能所占的比重超过了德行.

(三)改革开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政策.20 世纪80 年代,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于是,以“德智体美” 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

综上可见,社会的变迁导致社会具体需求的变化,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核心素养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任何时代的核心素养都是相应社会的产物,他们既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具体内涵.

二、21 世纪核心素养新发展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发展使社会更新速度更快,全球化也是大势所趋.这些都迫切要求中国教育要提高国际竞争力.面对这些复杂的社会背景,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改革任务和目标.带着“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以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率先开始了21 世纪核心素养的探索.研究者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初步的定位: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 年6 月,研究者给出了最终的关于核心素养的框架,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主要核心素养,又将每个素养细化为两个部分,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一)核心素养内涵体现之一:人的多元化发展

核心素养的重点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代社会的经济化和科技化难免使人功利心增强,甚至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人文底蕴的培养是当代人们亟需的,在深厚的人文情怀基础上的科学,才能真正照亮世界.其次,人是自由的且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 人的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在中国古代社会,教师是权威,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可是随着社会的更加开放,学生每天接纳的信息量非常多,如果还是一切以教师为中心,那么学生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处理海量的信息和管理自己的生活,更别说发掘潜力,去实现人生价值了.所以,核心素养框架中才会有极为重要的自主发展这一项,学会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仅是学会如何学习知识, 更多的是学会如何生活,如何让自己全方位地发展.最后,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员,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资源, 反之,人也应有一份为社会发展尽力的责任担当,社会参与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当代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核心素养内涵体现之二: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多元化人才的保障是社会能够稳定和发展的基础.首先,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以柔带刚的作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社会的隐形屏障,一方面使国人正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文化自信,从而使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避免一些国家的恶意文化输入.有了文化底蕴的保障,科学精神才更具推动力.其次,学生学会自主发展,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教育成本,又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创造新的资源.最后,社会的发展说到底还是需要人们主动参与社会,社会选择有责任担当和主人翁意识的人作为接班人,才是靠得住的选择.

(三)核心素养内涵体现之三: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从哲学上来看,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通过协调达到的一种平衡.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也历经千年生生不息,“和” 具有调和、和平、和谐之意,“同”含有相同、相等、相合之意.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是对修身的一种要求,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基础;社会参与则是讲“和”,人要与社会保持“和”的关系,将自己积极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认同;自主发展则是“不同”, 人作为具有主观思维的动物,需要彰显属于人类独特的个性魅力.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是使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

核心素养的深化落实需要基础教育来实现,基础教育要以核心素养为依据来进行全面的改革.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学科课标体系和课堂教学改进模式,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传统课堂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性教学的不合理性,并在想办法扭转这种局面,也有一些教育者在进行一些新的教学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说,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大家都普遍意识到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可是,又没有一个明确的能被广大群众认可和接受的新的教育方式.人们都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但是,由于教育功能的滞后性, 无法尽快看到教育改革的效果,所以,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上,仍需一步一个脚印,突破部分一线教师的改革壁垒,重新梳理课程与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目的,构建国家、学校、家长和学生四个方面的保障体系,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

(一)改革的关键:教师参与教育决策和师范生素养的提升

有研究发现, 每当有新的教育改革政策颁布时,最不愿接受变革的是一线教师.一方面,他们对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掌握得很熟练,改革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甚至还要学习更多新的东西.另一方面,一些历史上的改革不理想的例子让他们内心充满担忧.对此,提高教师对教育改革的了解程度和认可度是关键,这就需要更多有代表性的真正热爱教育和关注学生成长的一线教师参与到教育改革的决策过程中去.正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的“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争”,而一线教师们就是所谓的“听得见炮火的人”,即让教师参与教育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前期的调研,改革可行性的分析讨论以及最后的是否进行改革的决策.一来增强了他们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参与感,二来一线教师真正了解了改革的意义,他们才会愿意为了学生的发展去改变.

除此之外, 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也尤为重要.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时,务必让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未来的老师, 懂得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去因材施教,同时又兼顾公平.师范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是必备的,所谓“言传身教”,良好的道德修养不仅让老师自己更有涵养,更会给学生带去强烈的感染力.

(二)改革的落脚点:课程与教学

课程和教学是转化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要以核心素养为依据.目前的教育理念、教学形式、评估方式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而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教什么”,还要重视“怎么教”,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考试,而要让学生学会做自己.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应是单纯的某一项或者主要看哪一项,核心素养所涉及的几个方面都应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改革落实的保障:国、校、家、生四合一保障体系构建

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某个机构或者某些教育者的行动能做到的,而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协作才能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即国家、学校、家庭、学生共同致力于此,才有利于全面推进并保证核心素养的落实.国家主要从宏观层面上提供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针,学校和家庭则是两个处于同一位置的组织, 大多数的家长和学校都走进了教育的误区.作为基础教育实施的两大主要场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观念尤为重要.可是,许多家长对于传统教育的观念仍深信不疑,认为孩子就应该少花时间进行课外活动和阅读, 应多花时间做题和进辅导班,学校也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为改变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观念,有必要开设一些针对家长和教师的培训机构.从学生层面来说,一方面,他们处于最弱势的地位,他们的思维不成熟,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误导.另一方面,他们处于关键的地位,因为学生才是教育最主要的对象,他们是基础教育的承受者,他们是将来祖国的接班人,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误入歧途,那中国的未来着实堪忧.所以,国、校、家、生四个部分步入教育正轨,才能促成良好的“四合一”保障体系的构建.

责任编辑成弘

此文结论,此文为关于社会变迁和素养和内涵方面的社会变迁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社会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一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以《苏州民生百年变迁》一课为例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00) 殷莲子摘 要历史是一门缤纷多彩、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 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新热点,开展丰富的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高中教学活动的途径,也提升了教学有效性,有.

2、 以情促教以情育人修订版PEP教材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感内涵挖掘和体验 摘 要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言知识技能,轻情感因素的现象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情感的调动和体验 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倾入.

3、 核心素养理念下学习故事在我国本土实践的内涵 摘要 我国核心素养框架颁布以后,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带来了一系列变革 学习故事是源自于新西兰的一种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强调儿童发展评价应以质性评价为主、注重评价的真实性与情境性,强调过程的动态性以及连续.

4、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群读类学教学评价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教学评价的变革 群读类学教学追寻“人本”的评价本体,构建“发展”的评价体系,研.

5、 古诗教学,让目标直指核心素养 摘要古诗词的教学,应将教学目标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让每一环节的目标更精准;找准课堂生长基点,让每一环节的安排更合理;理性面对教学难点,让每一环节的指向更明确 .

6、 学习方式培育核心素养以一节地理社团公开课为例 【摘 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 以一节地理社团公开课为例,重点介绍地理社团活动课的课前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