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地区特色餐饮论文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摘要 高校自建特色论文库 学术论文文体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海南的风土人情与地方特色酒文化论文

关于特色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三重意识类论文范文文献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特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2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三重意识,该文是关于特色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和新时代和意识和社会主义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如何理解新时代的理论内涵,从理论上科学回答新时代究竟新在何处?这不仅需要深远的历史意识,而且需要辩证的哲学意识和正确的政治意识.从总体上来看,新时代并非是一个历史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断代,而是蕴含着基本历史延续性与逻辑继承性的时代.

一、历史意识:

宏大的历史视野与多元参照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产生是经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实践基础上的产物,但全面把握新时代不能仅仅从当下的视角出发,而需要引入更为宽广的历史视界与更加多元的参照系加以辩证地理解.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产物.[2]新时代从直接层面上来看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样态,但任何现实存在形态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非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现实实践发展的结果.因此,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改革开放以来40年历史短轴之中,而需要将理论审视进一步拓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艰辛历史进程之中加以理解、拓展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求索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加以把握.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谱系具有基本的连续性,即重建中华民族主体性身份.这种主体性身份的缺场,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落后挨打” 的现实窘境所导致的心理矮化与主体性解构,亦即所言的“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3]的时代之问.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命运发生了彻底逻辑异轨,新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本真意义上标志着民族主体性身份的历史性重建———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求索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理论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向前推进,尽管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曲折,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开辟,经过40年伟大历史实践的积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当然,新时代的开辟,不仅是国内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综合考量国际因素的产物.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增强,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此时并不同于近代时期主要是基于“坚船利炮” 的武力压迫下以被动姿态遭遇西方现代性,而更多的是以自主、自信的主动姿态与世界发展脉搏进行互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全面开放的时代,中国在坚守自身独立自主性基础上,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向国外开放,通过开放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空间与视野.同样,在开放的过程中,也不断注意发挥后发国家的优势,积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教训,进而在建构自身现代化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加以自觉主动的规避.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建构符合自身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切身利益的全新国际关系秩序,坚定不移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不断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伟大时代.[1]11

另一方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从历史发展的多重线索出发,在多元参照系下锚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定位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做出了三重理论规划,即“三个意味着” 的重要理论判断.[1]10首先,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与发展,因而理解新时代需要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线索来加以把握.新时代既内在继承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主题———求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同时又在新的历史起点与实践场域中对上述主题进行了结构性重造,这一过程就是从“站起来” 到“富起来” 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其次,新时代首先是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非其他主义的新时代,这是一个本质性不容动摇的核心问题.因此,对于新时代的全面认识,须臾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历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经历了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经历了由传统社会主义形态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8的重大时代课题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艰辛探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绩与突破性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图谱.长期以来,在人类现代化路径的选择问题上,西方少数国家将自身现代化时间上的优先性,神圣化为逻辑上的唯一性与排他性,即人类现代化模式只有西方一种可能性.在上述深刻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人类现代化的路径的解释权与选择权被西方少数国家所垄断,进而人为设定出所谓“东方” 与“西方”、“传统” 与“现代” 的二元对峙.因而,广大后发民族国家在选择现代化的路径时, 不可避免会面临着“保持自身独立” 与“加快发展” 之间的深刻矛盾,即要想通过现代化方式实现自身的加快发展,必然只能导向西式现代化的附庸,从而丧失自身的民族独立性与主体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社会主义为基座,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遇出发,科学地处理了现代化的一般逻辑与本民族特殊实际之间的张力关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身的发展成就,以显著方式彰显了在西式现代化逻辑之外还存在另类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空间.

二、哲学意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辩证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与理论内涵,不仅需要宽广的历史意识,从历史发展的宏大线索出发把握新时代;而且需要深邃的哲学意识,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视角审视新时代.

一方面,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逻辑来把握新时代的内在逻辑必然性.新时代的产生并非是主观想象的结果,而是社会历史实践发展的结果.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候,加入了特定的背景代,即“经过长期努力”.[1]10这里关于“长期努力” 的表述,充分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基始性与延续性的理论意蕴.换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期实践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中的主观产物.脱离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线索、脱离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历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新时代的开辟从逻辑上很难想象.

进一步而言,衡量新时代是否来临的标准不是其他主观设置的准则,而应当是最广泛、最生动的社会实践.一者,社会实践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个时代取代另一个时代的根本动力不是主观意志,而是客观历史性实践活动;二者,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特有的时代主题,这是彰显自身特色、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本质规定性.例如,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主题就是革命与战争,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则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设定,从根基上是由社会物质生产性实践所规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与交往形式与之相适应,在此基础上就有什么样的时代主题或实践问题与之相契合.

另一方面,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辩证而全面地把握新时代的内在理论内涵.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新时代究竟新在何处?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不能采取形而上学的线性思维,机械式地设置所谓“新”与“旧” 之间的对立,甚至走向用“新” 来否定“旧” 的误区,这是典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并非是一种逻辑上的断代,不是意味着当前实践是对以往实践的否定与超越,而是在坚守内在基本逻辑延续性基础上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即总书记所明确指出的,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1]10-11人为设置新旧的截然区分,实际上未能辩证理解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及其历史逻辑,在理论上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的误区,在政治上容易陷入“两个30年” 相互否定的泥潭.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直接导源于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上述不同历史阶段与历史实践都是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伟大社会革命.

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内涵,还需要辩证理解新时代的“变” 与“不变”.所谓“变” 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这是彰显新时代的显著规定性.在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需要展开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彰显新时代最为突出的变量就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1]11把握这一变化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者从需求的角度而言,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的层次与内容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是在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催生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是一种多元化、综合性的需求.二者从供给层面来看,当前的生产方式仍然以不充分、不平衡的方式加以展开,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进而造成需求的外溢等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尽管当前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要求工作方式与内容也应当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但辩证唯物主义始终强调,在看待问题时需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即坚持“两点论” 与“重点论” 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在看到新时代的显著变量的同时,也需要看到新时代的“不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最大发展中国家国情的“不变”.[1]12从本质上来说,新时代的“不变” 是底色, “变” 仅仅是阶段性量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底色”.

在处理“变” 与“不变” 的关系上,尤其需要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指导.从根基上应当确立“不变” 的决定性地位,即新时代首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属性与现实定位.既不能因为新时代实践所面临的系列新情况与新问题,就改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判断;也不能因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的要素,而拒绝回应不断变动的现实实践,进而在新情况与新问题面前缩手缩脚,走向封闭保守的误区.

三、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以把握新时代的伟大意义

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或学术问题,而是关涉未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在把握新时代的伟大意义问题上,需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4]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大局出发加以理解.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当代中国的前进发展设定了清晰航向,是党的十九大所取得的重要政治成果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其概括为新时代.新时代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积淀,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提升了自觉以全面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阶段.中国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经历了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此期间也走过了不少弯路.这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并未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样态做出详尽的阐释,当然也不能苛求马克思、恩格斯为他们身后数百年后出现的实践问题提供现成答案;[5]另一方面也与现实实践过程中缺乏现成可供使用的直接经验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主要是以“摸着石头过河” 的精神不断在尝试中突破、创新与发展.经过40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在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充分总结基础之上,当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由“摸着石头过河” 转向“顶层设计”,更加自觉地认识并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

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标志着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即对当前发展历史境遇、时代特征与未来走向的清晰认识.从新时代的政治判断出发,首先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当前实践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又是具有诸多全新特点的新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阶段;其次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当前实践的主要任务,即新时代仍然需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立的发展主题,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不容动摇;再次能够更加敏锐地把握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不断调整实践策略,即在继续推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分好蛋糕”的任务,这对发展的理念与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最后能够更加透彻地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即新时代从物质层面来说是不断推动生产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人民群众需求层面来说是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与中国梦的时代,从国家国际影响力层面而言是一个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11

另一方面,需要凝聚政治共识,在正确政治立场的指导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解,不能仅仅从学术层面加以把握,更需要从政治层面加以*.从政治大局角度出发理解新时代,需要正确处理如下两个问题:一是透彻把握新时代的内在政治属性.如前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的本质规定性,新时代仍然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谱系之中,其主题、任务与目标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不能将新时*解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断裂,从而导向以西方理论阐释新时代的误区.之所以提出新时代,主要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与提升,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新时代并非是一个改旗易帜的时代,而是继承、创新与发展的伟大时代,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推进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时代.

二是提高政治站位,以更高的政治使命感与紧迫感推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就是新时代,这是一个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时代宣言与政治宣言.道路决定命运、旗帜决定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是未来中国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方向,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走向,能否深入理解并科学贯彻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直接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践的成败与否.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大局出发来把握新时代的伟大意义,自觉将精神认识统一到党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之中.在增强政治使命感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增强政治紧迫感,即直面新时代提出的诸多复杂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以时不待我的伟大精神勇气不断求解问题、创新理论.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问题意识、特结与理论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研究” (15MLC006).]

该文总结,此文为关于新时代和意识和社会主义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特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特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改写中国历史的新时代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论断的认识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文章从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切入,概述了其内涵,论述了新时代改写了中国历史的主要依据和根本依据以及“新时代&rd.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地方平衡的逻辑和途径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地方平衡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坚持执政为民、优化执政环境的必然要求 从利益关系视角观察,改革开放进程中地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非均衡发展、阶.

3、 美中国进入的新时代 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

4、 新时代要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杜艾春/山东省委党校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的灵魂 在新时代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为实现中华.

5、 万山磅礴看主峰如何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11月初,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英文版隆重面世,面向全球发行,在国内掀起了持续阅读学习热潮,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热议和点赞 这是继谈治国理政之后,又一部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

6、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代意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时代意义—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杨夕琳(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摘 要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先进最.